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德里达眼中的马克思与施蒂纳

2017-06-14 15:38:00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恩格斯合著)中“围剿”了施蒂纳所谓的“怪影或幽灵”,揭穿了其自我学形体作为“幽灵聚集地”的真面目。147年后,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们》一书中,对这次围剿做了重新解读。在那里,马克思的“幽灵们”与施蒂纳作为“幽灵聚集地”的“自我”是一种什么关系?德里达的幽灵逻辑又是怎样的?

一无情的追逐

1845年,施蒂纳发表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在这本书中,施蒂纳提出“我是高于一切的”¨,我这个唯一者,是绝对自由的主体和最高的存在,不涉及任何历史和现实。施蒂纳把人生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童年,这时候的人是非精神的,只关注物的现实主义的人;在经过“第一次发现”,即发现了人的精神本质之后,达到了第二阶段,即青年阶段;当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按照自己的利益而非青年时期的理想主义行事的时候,他就经过了“第二次自我发现”,成为利己主义的“成人”,即唯一者。在此基础上,施蒂纳把许多不以“利己”为最高价值的社会思想判定为“非人的”、“神人的”予以批判。第二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约占全书十分之七的篇幅对施蒂纳的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德里达看来,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是一次围剿,一次无情的追逐。

首先,马克思取缔了施蒂纳的问题。对于人从童年达到青年时期的“第一次发现”,施蒂纳声称:“从言辞变成形体时起,世界就精神化了,就变幻形体了,就是幽灵了。”世界在言辞的表达中呈现为诸种精神,以精神的面目来看待周围世界,世界仿佛是有形体的幻影和幽灵,如使人敬畏的神、皇帝、教皇、祖国等等。这个时候的精神不是我的精神,是有别于自我的某物。施蒂纳在这里提出了问题:这个某物是什么呢?他试图通过对某物,即外在于我、相异于我的精神的揭示,引领人们认识并摧毁怪影,将诸精神内化到自我中而实现“第二次自我发现”,从而达到“成人”,我,那个唯一者。马克思嘲笑了施蒂纳的问题,认为施蒂纳让精神幽灵化了。他认为,与自我意识和人类同样抽象的概念本质上都是宗教的,自我、怪影、幽灵都是精神的变形。自我就是精神,又何必问“某物是什么呢”?变形,在这里对于马克思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马克思推翻了施蒂纳的论证,认为他是在耍“花招”。施蒂纳写道,在“第二次自我发现”的时候,“我摧毁思想的形体性,把思想收回到我自己的形体中来,并且说:只有我一个人有形体。我于是将世界作为我心目中的世界来把握,作为我的世界、我的所有物来把握:我把一切都收归于我。”我如何能把一切收归于我?难道就凭借“只有我一个人有形体”这句咒语?我,这个主体概念,是不是一个更为抽象的幽灵?马克思认为,施蒂纳首先把现实社会中的统治者,变换为统治者的思想和观念,即神秘的‘幽灵’、‘陉影’、隆想’,然后,又把它们化为我,唯一者的“自我意识”,或者说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来清除怪影或幽灵。这些步骤,只是在头脑中进行的,缺乏真实性的一系列花招。因此,马克思把“第二次自我发现”这一时刻称为施蒂纳“自大发狂和引起幻觉的时刻”,他的花招,就是“引起幻觉或产生幻觉来使东西消失。’’

最后,马克思把施蒂纳的思想归结为唯心主义以批判。马克思认为,要驱除怪影和幽灵,自我学的转变是不够的。通过驱除头脑中皇帝或教皇的怪影,人们并不能赶走现实中的皇帝或教皇;当人们摧毁了一个怪影般的躯体的时候,留下的是一个真实的躯体。人们否定或摧毁祖国的幻影的时候,并没有触及构成它的“实际关系”。施蒂纳在对怪影和幽灵的摧毁中,把真实的历史转变为虚幻的思想观念的历史,从而把一切唯物主义的因素从历史中消除了。

这正是一种唯心主义立场。而毫无规定性的人,自我,唯一者,正如神一样是信仰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宗教的观点:它把宗教的人假设为全部历史起点的原人,它在自己的想象中用宗教的幻想生产代替生活资料和生活本身的现实生产。”

相关推荐: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论如何应对电力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谈政治的理性追寻与新概念 

构建地方特色和优势论文 

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