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经济学思想探析分析,主要探讨了道家文化所蕴藏的现代经济学思想:自由主义、循环经济及节约原则。
一、引言
中国经济社会能有今天的面貌,来之不易。1840年的那场所谓的中英通商之战,把一个体态臃老的“东方巨人”炸得如入云里雾中,痛定思痛之后,炎黄子孙便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终于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欣慰之余,我们不仅反思:我国要想获得持续长足地发展,就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扬弃,不断地创新。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又容易产生错误的倾向:如照搬照抄,妄自菲薄等。
中华民族曾创造过辉煌的农业文明及太平盛世,如此丰功伟业令当时当世的“夷国”望尘莫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现在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曾实施“西中结合,中为洋用”的国策,积极吸取中国先进的理论思想和物质文明。如中国“阴阳学说”,儒家“天命”理论,“四大发明”等。因此,我们不可一味地“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应首先实现自己祖先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值增值,再行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本文探析了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文化所蕴含的现代经济学思想。
二、自由主义
“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是经济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西方世界历来极力传播自由主义,并推出自己在经济学界的代言人:亚当•斯密、冯•哈耶克、路德维希•艾哈德及米尔顿•弗里德曼等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以“看不见的手”理论而著称,该理论认为:每一个进入市场的人都是持自利动机的,他们通过交易达成合作,从而在实现自利动机的同时也造福了他人。从整体社会来看,这种市场秩序提供了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它能够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余三位也分别有自由主义专著。
其实,这种“代言人”的资格应该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创立者老子才配享有,《道德经》深刻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理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无而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强烈反对国家干预,他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多忌讳则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大道废,有仁义。”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因为:政府只有充分了解每个公民的利益和偏好,并据此求出社会总体利益,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干预经济。然而此项准备工作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为每个人只能在进入选择过程时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遑论政府。中国有句古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哉?”说的即是政府不能干预的原因。西方有句谚语:“鸟以为把鱼举在空中是一种善举”说的是政府强行干预的后果。即使政府能够无所不知,但在干预措施的执行过程中,也常会偏离其初衷。
三、循环经济
道家提出了崇尚自然、尊重天地、无以人灭天、天人不相胜等环境伦理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开创了循环经济思想的先河。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所谓对立,是说人类要生存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存在着与其他生命体在资源利用上的竞争;所谓统一,是说在终极意义上人与自然万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自然环境,人类将无以生存及发展。在对立过程中实现统一,在统一中又不失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价值和尊严。人与自然万物都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彼此之间是互为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除了人之外,地球上各种物质,不仅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且对人类都有积极意义,是赖以生存的基础。老子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他告诫人们不要自恃灵明而高高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不要凭仗强大有力而妄为滥施。庄子“天与人不相胜也”的睿言就深刻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当平等的至理。
庄子认为天下万物都有各自的本性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的做法是顺应它们的本性,遵循各自的规律,不要刻意妄为。在远古农业文明早期,生产力低下,农耕生产受到自然严重的制约,人们依赖自然,敬畏自然,把自己视为自然的儿子,对天地有着一种由衷的亲切感戴之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与感情也有了变化,不少人不再那么敬畏自然了,甚至凌驾于自然之上,把原来相亲相近的自然万物当作可占有的财物任意践踏役使,由此而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给自己带来危害。
西方近代流行的人与自然主客“二分法”思维方式,将人类社会与自然分割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人的价值,信奉天物竞争,导致了人们为追求自身利益和个人价值,肆意对自然开发索取。资源告罄、生物灭绝等严酷的事实,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切的忧虑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