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关系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来,就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从亚当斯密的古典学派到马克思主义,再到韦伯夫妇,再到康芒斯和伯尔曼,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国外劳资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分别从不同的科学角度对劳资关系进行了研究。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包括制度的演变、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等,劳资关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并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当代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主义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以及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等也都从不同的视角对劳资关系作出了各自的注释。其中,“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着作主要有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ilton friedman,1962)、约翰•穆斯《英美背景》(jhon M Mth,1981)、乔治•吉尔德《财富与贫困》(george gilder,1985)等;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其代表人物及其着作主要有弗雷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原理》(Frederick Taylor,1911)、皮得•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Peter F.Drucker,1974)、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的新科学》(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77)等,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着作主要有约翰•R•康芒斯《新制度经济学》(1962)、约翰•K•加尔布雷斯《经济学和公共目标》(Galbraith,John Kenneth,1973),D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Douglass C.North)等;自由改革主义学派主要是由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组成,其代表人物及其着作主要有约翰•R•希克斯《价值与资本》(John Richard Hicks,1939)、保罗•A •萨缪尔森《经济分析的基础》(Paul A.Sanuelson,1947)、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Arthur M.Okun,1975)等;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资阶级对立论和有关劳工运动的理论观点,并提出了自己较为完善的劳动关系理论,其代表人物及其着作有保罗•巴兰(Paul Alexander Baran,1957)《增长的政治经济学》,霍华德•谢尔曼(Howard Sherman,1972)《激进政治经济学》、杰弗•霍奇森(Hodgson,Geoffrey M,1982)《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等。”
一、古典经济学关于劳资关系的理论
古典经济学最早开始研究劳资关系问题,而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了划时代的巨着《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国富论》中对于劳资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劳动分工讨论的基础上的。斯密在第一篇第一章中详细论述了分工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他以扣针制造业为例,指出了分工可以带来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并且可以节省劳动时间,促进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但他也认识到有了分工后,阶级矛盾也在不断激化,他指出“在文明社会,虽然实行分工,但却没有平等的分工,因为许多工人没有工作……负担社会最艰难劳动的人,所得的利益反而最少。”斯密认为劳资双方会因为利益的分歧产生矛盾,雇主当然希望采取各种措施来压低工人工资,而工人也会组织起来与之对抗。但是,工人在经济上的维持能力要低于雇主,所以在劳资矛盾中往往雇主占绝对优势。斯密不仅看到劳资矛盾的一面,也看到了劳资和谐的一面,他认为自由竞争和交易能使劳资之间更为公正地进行收入分配。特别是他将劳动所有权视为人类社会一切进步的最深刻的制度根源,“劳动所有权是一切其他所有权的主要基础,所以,这种所有权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