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3000字职业教育论文。
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版课标”),需要首先明确一个“老问题”和一个“新提法”。“老问题”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新提法”是新版课标第二部分的题目从课程目标改为“课程目标与内容”,而且这一提法始终贯穿在“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之中。
十多年来,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明显效果,就是设计课程的三个维度已经深入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行为之中。不少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去预设一篇选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新版课标”再一次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但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已经使不少同仁意识到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处于同一层面的三个项目,平行并列地理解和处理它们并不合适。事实上,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载于过程始末,或是产生于过程的终端。过程以时间形态展开,在过程中充满了学习主体的活动和方法。因此,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和方法,就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养成能力的手段,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基地了。换言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如果抓住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与方法,也就抓住了牛鼻子。
“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新提法”,告诉我们:语文课标不单列课程内容,不是因为语文课程目标不需要课程内容的支撑,而是把目标与内容胶着在一起,目标蕴含着内容,内容落实着目标。这种胶着状态要求教科书编者、执教教师具有从课程目标中剥离出课程内容的意识和能力。更由于语文教科书大多以选文为主体,也就是说,课程目标与内容都要以一篇篇并不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选文为载体。如何从这些本是孤立的选文中剥离和铺排出合理法、合度量而又具有一定系统性的课程内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于是,“老问题”和“新提法”共同启示我们:能不能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为主线,从语文课程目标中剥离和铺排出既有利于学生学,又方便于教师教的语文课程内容呢?
相关推荐:
下一篇:最新本科生职业教育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