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浅谈民主政治的现况及概念,欢迎阅览!
二十世纪末以来,民主化研究一直拥有当代“显学”的地位,在有关新兴民主国家和地区民主化的议题上,有一派将焦点放在政治制度对于民主转型的影响,这股研究趋势也是促使比较政治的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m)兴起的部分原因之一。新制度主义者这样假定:民主政治不仅依赖社经条件的支持,也依赖政治制度的支撑。而对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制度场域之一,就是政党体系。今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当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中亦有特别重视政党政治的地方,可回顾当时他所提出的观点并对照现况,或许能够对于台湾当今的政党政治运作有所启发。本文拟先从政党政治的涵义与功能谈起,接着探讨辛亥革命期间(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至1914年二次革命前)孙中山所提出与政党政治有关的思想部分,进而分析民主化后台湾政党政治的现况,最后提出结论。
二、政党政治与民主
诚如萨孟武所说:“民主政治主张主权在民。人民是散散漫漫的复数,既无意思,又不行动,人民要行使其主权,不能不有组织,使复数变为单位,这个组织便是政党。”政党政治乃是截至目前为止,人类所想出来的实践民主政治,达成主权在民目标最好的一种方式。换言之,民主政治不能没有自由选举,要自由选举就不能没有政党政治,所以民主政治也就是政党政治。因此邹文海教授特别指出:“近代政治的民主精神,不是表现于政治制度之中,而是表现于政党政治的运用方式之中。”。以下笔者拟再引述四位学者的论点,来做进一步的说明:1.谢延庚认为:民主政治的关键在于“为民所治”管理,已成为民主政治的生命线,“为民所治”方式如何?可视为真民主与假民主的分水岭和试金石。而“为民所治”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简略的说,就是由政党来办选举,由选举决定治权的归属。2.浦薛凤指出:所谓政党政治,盖即政府之组成与更迭,完全根据每次国民选举的结果,不论其为一党获胜,由一党单独组织政府,或为数党携手,组成联合政府。民主国家之可贵,正在不经流血暴动,而于和平顺利之中,实行政府之改组,治权之易手。故由自由选举,投票结果以决定政党之起伏,政府之人选更易,以及政府对内对外法令措施之更变者:是谓政党政治。3.LeonD.Epstein说:现代的政党,与大众选举权同时发生,引起了公职由大规模竞争性选举产生的国家,无可避免地要产生的政党的问题。也就是说,是否政党应视为民主政治的基本因素,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二十世纪的民主政治,尚无没有政党而能运作的实例。4.LeslieLipson认为:政党的作用在于主持政府向人民负责,和代表人民批评政府。政党制度把千百万张选票组织起来,而使政党成为政治的核心和中坚。政党是民主制度的桥梁,它把社会和国家连接起来。从上可见,民主、选举与政党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在国家能够保障人民意见自由的前提下,政党将透过选举活动争取人民的投票支持,并汇集人民的意见,将其反映给政府,藉此以实践民主。政党组织动员选民,且要求政府必须响应选民,让政党政治得以落实责任政治;换句话说,政党构成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结,如果政党不存在的话,民主政治将会无法运行。
三、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的政党政治思想
综上所述,可见政党政治在民主体制的政府运作中所扮演着重要角色。关于这点,在孙中山当年辛亥革命期间所提出的思想中,也有相当多的着墨。此正如孙中山所指出:“中华民国以人民为本位,而人民之凭借则在政党。国家必有政党,一切政治始能发达。”他又说:“若无政党,则民权不能发达,不能维持国家,亦不能谋人民之幸福。”、“今中华民国实行民权主义,可以巩固于千年万年,可保一致而不乱者,此亦靠乎政党。”而他在1912年的〈国民党宣言〉中更主张:“政党政治,虽为政治之极则,而在国民主权之国,则未有不赖之为唯一常轨者。”再者,其理想中的政党制度,很明显的是“两党制”。他在民国元年的国民党宣言里这样说过:“一个政党之兴,只宜二大对峙,不宜小群分立。”另外,在民国二年演讲“政党之要义在为国家造幸福为人民谋乐利”时说:“党之用意,彼此助政治之发达,两党互相进退,得国民赞成多数者为在位党,起而掌握政治之权。国民赞成少数者为在野党,居于监督之地位,研究政治之适当与否。凡一党秉政,不能事事皆臻完善,必有在野从旁观察以监督其举动,可以随时指明。国民见在位党之政策不利于国家,必思有以改弦更张;因而赞成在野党之政策者必居多数。在野党得多数国民之信仰,即可起而代握政权,变而为在位党。盖一党之精神才力,必有缺乏之时;而世界状态,变迁无常,不能以一种政策永久不变;必须两党在位在野互相替代,国家之政治方能日有进步。”,在“国民月刊出世辞”中,可见其描述两党制“轮流互易”的情形,即可以使“国家之进步无穷,国民之幸福无穷。”从以上引述,足以左证孙中山对于“两党制”的推崇。孙中山对于两党制的推崇,可说与“政党竞争”的概念密不可分。说明了政党竞争的重要,他说:“因为民主国家重视民治,又因为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的政府是由人民代表管理,作为公民的主要责任就是在选票中投票。政党即是为了选举而组织起来的政治团体。而民主程序的目标在于供给人民一个选择的机会,使选民在人选之间,在政策之间有一个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这样一来,民主政治就少不了自由竞争。而政党制度便是最直接和最实际的方法。”另一方面,多元政体(Polyarchy)论者RobertA.Dahl则说:“允许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反对党选举时和在国会里与执政党竞争选票,以处理社会中主要的政治冲突的系统,不但是近代的产物,而且确实也是人类偶然间最意外的社会发现。……如今我们往往视反对党的存在几乎为民主政治本身最显着的特征。”这两位学者都支持政党的“竞争性”,而孙中山也这么认为,其将党争譬喻为“亲爱之友,相对围棋”,而认为是绝好之事,他说:“党争者,绝好之事也。须知所争者,非争势力,乃争公道,可见党争实不可少。譬之亲爱之友,相对围棋,而各人必求自己胜利,此亦争也。国家欲求政治发达,争之一字,岂可忽视乎!”不但如此,他认为竞争乃用以求进步,因此,他进一步认为党争应遵循常轨,不可作无规则之争,所以要注意党德,才能避免流血之争。他说:“天下事非以竞争不能进步。当此二十世纪,为优胜劣败生存竞争之世界,如政治工业商业种种,非竞争何以有进步。……党争有一定常轨,苟能严守文明,不为无规则之争,便是党德。”至于政党竞争的过程,孙中山则是特别强调“党纲、党德”的重要性。他在1913年1月在上海国民党茶会演讲“政党宜重党纲党德”时,特别指出:“政党之性质,非常高尚,宜重党纲,宜重党德,吾人宜注意此点,以与他党争胜。”那么这边谈到的“党纲、党德”又是什么呢?孙中山认为:“一党之中,有一党政纲。政纲,此全党人之心事所定之方针,或人民心理一方面能行之。”“党争有一定之常轨,苟能严守文明,不为无规则之争,便是党德。”“其求胜利之法,须依一定之法则,不用奸谋诡计,是之谓党德。如但求本党之胜利,不惜用卑劣行为,不正当手段,谗害异党,以弱本党之敌,此种政党,绝无党德。”从这样的脉络中,我们可以发现孙中山对于政党政治给予相当大的肯定,并强调政党应具有竞争性,系因这样才会对人民有利。诚如学者AnthonyDowns认为:“民主政治中的公民,基本上是为了增进自己最大的个人利益及所得;政党乃是为了赢取选举而制定政策,并非为了制定政策而赢取选举。因此,政客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当选。”民主政治的运作逻辑之下,政党为了选票而竞争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境中,为了争取选票,便会制定对人民普遍有利的政策,而这也是孙中山肯定党争的缘故。不过,除了一般民主国家所重视的政党竞争之外,孙中山还特别强调党争必须以国家利益为依归,且政党须重视党纲、党德,或许是因为他了解几千年来中国专制传统中,党争大都是结党营私之争的缘故吧!
相关推荐:
下一篇:探讨航运政治工作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