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更是见仁见智。精品学习网为您编辑了“低碳经济背景国际政治经济研究分析”
低碳经济背景国际政治经济研究分析
1低碳经济与全球环境政治新秩序
低碳经济的理念缘起于发达国家,发展于发达国家,也输出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低碳经济以及低碳社会、低碳发展路径等概念,并强势将其输出给发展中国家,其背后隐含着重大的政治图谋,即否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导气候博弈,并引领全球环境政治新秩序。
低碳经济概念2003年源于英国,其后这一概念在英国、日本、美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大行其道。到目前为止,很多发达国家通过国内气候法案或能源法案,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迈向低碳发展路径等。但目的并非是在履行公约责任和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而是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为借口,建立有利于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环境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转嫁温室效应的历史责任,以创新的理念展示“负责任的”国际形象,抢占道义的制高点。这一点,美国政府的实际行动最具代表性。第一,在克林顿时期,美国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第一作者简介:朱留财,男,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高级工程师,环境经济学博士,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技术支持专家,“新世称《议定书》),但是在2001年小布什政府入主白宫不久,则宣布退出《议定书》。其背后不仅有国内政治原因,更有国际政治原因。第二,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其中包括了饱受争议的“碳关税”条款。正式向世界发出了环境政治经济秩序信号(“碳”是环境问题,“关”是国际政治问题,“税”是经济问题,“碳关税”则是环境政治经济问题)。第三,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美国政府在谈判进入最后时刻坚持到2020年在2005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基础上减少17%的“减排”目标。在“可比性”原则下,这一目标仅比《议定书》缔约方中的发达国家1990年水平减排不足4%。所以,与其说是中期“减排”目标,不如说是其长期“增排”目标。第四,在履行《公约》国际法项下供资义务上,政府代表在哥本哈根大会即将结束、无望达成有约束力条约、供资来源未名的情况下,仍为供资方案提出苛刻条件:其一、哥本哈根大会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议(astrongaccord);其二、主要经济体(majoreconomy)必须参与其中;其三、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国际透明度(transparency)。
全球环境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核心要素就是对包括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发展路径等在内的环境话语权。事实表明,发达国家对低碳价值观的“传销”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以《哥本哈根协议》(以下简称《协议》)为例,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本应具有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显著增加对发展中国家履约提供公共资金以及在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协议》并没有清晰锁定。相反,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行动的“透明度”却被当作一种潜在的“义务”突破性地写入《协议》。换言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几乎变成“区别但共同有的责任”原则。
全球环境新秩序的政治绩效之一就是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中,发达国家以低碳经济、低碳发展路径等理念为“抓手”,分化和瓦解发展中国家阵营。事实上,在从2008年到2010年的“巴厘进程”谈判中,发达国家已经千方百计在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制造“噪音”,促使发展中大国和“先进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发达国家一样的责任和义务。
相关推荐:
下一篇:东亚领土和海洋权益的政治经济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