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简论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突破和创新

2017-06-03 17:43:00

简论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突破和创新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场革命.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无论如何不可低估.笔者认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突破和创新,至少有以下十个方面:一、突破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市场关系的传统观点,确立了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并发展商品、货币、市场关系的新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的。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的生产中,货币资本不再存在了.社会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给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者也许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初,曾经实行过“战时共产主义”,取消了商品、货币、市场,搞经济生活实物化。但列宁在实践中很快认识到按照前人的设想是行不通的,他果断地转向“新经济政策”,使经济发展有了转机。可惜列宁早逝,斯大林结束了“新经济政策,,逐步形成了后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不过,除了列宁之外,斯大林的晚年以及毛泽东同志都提及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他们都在经典作家的基础上理论上有所前进,但却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仍然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不能是商品经济,更不能是市场经济。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前提下,也允许某些商品和市场的存在,但商品只限于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交换,市场只能存在于计划经济的缝隙之中,作为它的补充。并且从总的看,是严格限制商品、货币、市场关系的范围和作用的。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出发,把社会主义经济确定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这不能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突破和创新。按照这一理论,就从根本上肯定了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它的重要地位,肯定了商品、货币、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机制,而不是外加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异己物;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关于商品、货币、市场关系、价值规律等一些科学论断和分析,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条件,从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应用领域,为重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莫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突破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种种传统观念,确立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新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它的本质是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著作中对此并未作出过明确、严格、科学的界定,在实践中这也是一个长期没有弄清楚的间题。以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认识,大多只是描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等,还有人把社会主义本质纯粹解释为“伦理社会主义”,结果是把社会主义变成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更多的人长期把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归属范畴。西方一些学者也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人们一方面受到自己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西方概念来束缚自己的绳索,用来加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计划经济”这一传统观念。为了廓清传统观念的种种迷雾,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这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间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当体现它的生产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根据以上的分析,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有史以来,首次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科学界定,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就这一表述的内部结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第一层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第二个层次,前者是后者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前提,后者是前者赖以实现的方式和途径。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邓小平同志的这个科学结论,不仅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存在的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迷惑,而且,在理论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从而开辟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和完善的新天地。

三、突破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模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新理论改革以前,我国存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来自苏联本世纪3o年代到5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在他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间题》中虽承认消费品是商品,但坚持认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实际上消费品也不可能直接为市场需要生产,而是为了完成计划而生产,这就形成了一整套以产品经济为特征构造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承认市场竞争,造成“短缺经济”。许多产品短缺,同时有些却又大量积压,积压的产品又“统购包销”,压到仓库,而帐面上又是超额完成计划。其结果,企业脱离市场,成了行政机关的附属物,银行成了财政部门的出纳,货币成了单纯的计算工具,价格成了与价值无关的符号,在这种似化的经济体制下,经济缺乏活力,人民生活不能满足,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加以改革.他在1979年n月26日的一次谈话中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③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邓小平又多次反复强调要改变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直到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终于走上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彻底决裂的道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法人主体化、产权关系商品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政治管理间接化、市场体系规范化、社会保障完善化、市场秩序法制化、交易行为国际化。在这一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必将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更加充满生机,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继续不断地推向前进.

四、突破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必须是单一公有制的传统框架,确立了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格局的新理论

在所有制理论方面,政治经济学的传统观点:一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包括个体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成分,是要予以消灭的,二是公有制应朝着单一的国有制方向发展,而且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界限分明、

不能互相融合;三是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不能分开的,全民所有制只能是国家经营。在这些传统理论的实际运用中,人们不顾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对生产关系实现形式的决定作用,误以为所有制关系“越大、越公、越纯就越好”,误以为不停地变更所有制关系会带来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经常不断地通过政治运动、阶级斗争来追求所有制的“升级”、“过渡”,其结果不仅一次又一次地任意侵犯劳动者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荃本原理,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很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实际,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接着在“两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些理论基石的一个重要含义,就在于它们把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中的空想因素和教条式的理解予弃,打破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必须是单一公有制模式的框框,使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面向当代中国的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新构建所有制结构的要求,主要是:第一,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和“三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的所有制结构新格局;第二,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由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向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混合型所有制形式转变,主要途径是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租赁、拍卖等,使公有制经济从对实物的占用型转变为对价值的占有型;第三,发展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横向融合,让各种公有制经济成分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之间互相渗股、联合、渗透,探索有利于推进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的多种财产组织形式。

五、突破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政企关系必须“政企不分”的传统设计,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政企分开、间接管理”的新型政企关系的新理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国家就好似一个大工厂,各级政府是它的车间,生产企业是它的班组,物资、商业企业是生产单位和居民的供应站。全社会的经济活动都由国家层层下达行政指令,企业只需按行政指令行事。这种传统的设计认为,生产资料是全民所有,而国家是全民的代表,企业由国家直接管理和经营是理所当然的.国家通过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直接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凡是企业要做的事情,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都要管.它们采取行政层次、行政指令、行政措施这一套办法来管企业,企业的各种活动完全听命于指令性计划,服从于各级管理部门的行政指挥,企业成了政府机构的附属物,这种政企不分的经济管理体制,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使企业失去了活力,给经济生活带来了种种弊端,也削弱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造成建国以来多次宏观决策的重大失误,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损失,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构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模式,建立“政企分开、间接管理”的新型政企关系开辟了道路。建立这种适应市场经济猫要的新型政企关系的大体框架是:在国有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上,要实现“四个分开”: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分开,国家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分开,企业内部所有权与经营分开.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上.要实现“六个转变”:管理内容上要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管理对象上要由条块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管理方式上要由集权型管理向分散型管理转变,管理职责上要由“父子型”管理向服务监督型管理转变,管理手段上要由行政手段向经济杠杆转变,管理重点上要由管企业向管市场转变.这样的新型政企关系,不但突破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原先的设想,而且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框.

六、突破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要以计划为基础的传统思维,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的新理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动摇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运行机制赖以维系的根基,揭开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新一页。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比较,至少有以下区别:一是经济运行基础有区别。传统的理论认为,我国社会经济活动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是组织社会生产力和形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无不打上计划经济的烙印,而市场机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辅助手段,只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很小范围内起补充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和组织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方式,它作为基本力量将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计划机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补充手段,以弥补市场产生的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二是经济活动主体的区别。传统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推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推荐:

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浅谈从经济追赶模式透析后发优势机制 

翻牌特许经营商业模式探讨论文 

浅析中美经贸问题安全化的国际政治经济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