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银行理财监管的威力

2017-06-04 15:43:00

本文讲述了关于银行理财监管的威力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波诡云谲的故事,3月28日,银行股开盘大面积下跌再次演绎股市的大起大落——银行板块整体跌幅一度超过4%,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民生银行四只个股盘中跌停,而四大行跌幅稍少。

此次下跌,恰逢银行2012年年报密集发布期,就在3月27日,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刚发布了业绩,净利润再创新高。工行2012年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2385.32亿元,同比增长14.5%,稳守全球最赚钱银行;截至2012年末,工行总资产规模达到17.5万亿元,是全球资产规模第一的银行。

不知是否巧合,同一天,根据报道,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13年8号文,下称“《通知》”),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资运作。《通知》主要内容为:(1)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的对应;(2)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3)商业银行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

对此,市场的第一反应是:具体规模不清、数量达到“万亿元”级别、在过去几年内急速膨胀、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的银行理财资金,从现在开始起将被勒上紧箍咒。而对“规范”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即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亟须防范”。

无论市场反应是否过度敏感,于是,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银行股的集体下跌。

监管动机揣摩

第一反应瞬间过去之后,必然是对政策的冷静解读。

理财产品与投资资产的对应要求针对的是过去资产池的明显弊端,银行为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资产提供担保这也是过去通行的做法,而这些做法使得银行承担了额外的风险。此外,“35%”的要求实质上意在规范小银行高成本发行理财产品的现象。但从“4%”来看,监管层还是为银行理财留足了发展空间。监管层动机在于规范而不在于整顿,且呵护意图一览无遗。

看来,中小银行跌幅稍大是有理由的,“35%”意在规范某些小银行高成本发行理财产品的现象。过去,某些小银行的确以较高成本发行理财产品,以缓解网点不足带来的资金压力,这些银行为了覆盖成本,配置贷款的比例就有提高的需要。而监管层规定35%主要是为了防止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利率竞争。但大中型银行的配置比例普遍在30%左右,达标没有压力。

而“4%”则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透明天花板。根据东方证券的估算,目前银行业的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资产/总资产比例在2%左右,远低于4%。《通知》不影响短期流动性:大部分银行早已实现产品与资产的“一一对应”,“35%”和“4%”这两条标准也基本得到满足。大部分银行不需要对理财产品余额或者结构进行调整以满足理财新规要求。

不过,独立研究机构莫尼塔分析指出,如果《通知》严厉执行,部分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会受到限制,引发盈利及流动性的负面拖累。《通知》可能成为市场对银行板块情绪的分水岭,乐观情绪在逐渐消耗,而政策引发的不确定性以及对进一步收紧的担忧,将引发A股市场股份制银行股的调整。

国泰君安则更直接指出,理财产品的新规为经济复苏增添变数,对银行股影响为负面,但是长期有利于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非标债权之影响

《通知》中提到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值得关注。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

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理财产品余额为7.1万亿元。根据最新的披露,理财产品投向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同业存款的占60%以上,债权类项目类融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资产、银信合作等)占25%左右,高收益型权益类资产占10%左右。据此,中金公司按照债权、权益类投资占40%的上限计算,“非标债权”约为2.8万亿元。[论文网]

这对银行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从全行业来看,7万亿元的理财余额意味着监管机构可以允许2.45万亿元“非标债权”投资,因此,最多不超过3500亿元“非标债权”需要银行加以处置。处置方式可以为出售或回表,以及发行更多不含“非标债权”投资的理财产品,从而摊薄其占比,按比例推算,需发行约1万亿元不含“非标债权”的新产品。

而从目前各银行反馈来看,大部分银行均表示非保本理财产品基本都实现了一一对应,且此次银监会给予了9个月宽限期(截至2013年底),因此银行有充足的时间实现平稳过渡。

因此,从总体上看,尽管对存量业务的影响不大,但是动态来看,对增量业务的短期发展还是有一定的挑战:对“非标债权”投资的比例限制将会影响新发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从而降低产品吸引力;“一一对应”的规定对增量业务即刻生效,也令理财业务操作不规范的银行面临短期整改压力。

据此,中金公司估计理财余额增速将从2012年的55%降至20%—25%之间。动态来看,银行存在多种应对方法。目前,仅部分银行披露理财产品存量规模,但是没有理财投资于“非标债权”资产的信息。按照“非标债权”资产投资占35%,和非标投资占总资产4%的双上限来推算,则理财余额占总资产比例超过11%的银行(4%/35%=11.4%)超出红线的概率较高。因此,估计兴业(未披露数据,但是理财业务发展较快)、光大(占比11.7%)、民生(10%)、平安银行(9.3%)可能在短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预言者肖钢

其实,此次管理层对理财产品的规范并非无缘无故。

过去的2012年已有多家银行因销售的金融产品到期不能偿付而引起纠纷,最着名的当属“华夏银行事件”。不知,银监会的规范要求是否与华夏银行的此次偿付风波有关。

这家以资产规模计列中国第十三大的银行,名下一个支行的一名雇员向投资者推销了这类产品。华夏银行拒绝赔偿这些投资者,并称该行的支行仅仅是帮助销售第三方投资公司设立的产品。这些投资者之后获得了投资公司的本金偿付和产品偿付的承诺。

从整个银行业角度看,2012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大行贡献了相当大的比重。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30534亿元,工行占比最大,期末余额达1.005万亿元,农行最小,仅为4700余亿元。

3万亿元规模接近2012年信贷规模的一半,如此庞大数量级不能等闲视之,但监管层除了沉默或不痛不痒地表示“风险不大”之外,再无下言。

2012年底,时任中行董事长的肖钢站出来打破了沉默。他在媒体发表英文署名文章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

肖钢直言,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影子银行”大致可以描述为一个涉及实体的信用中介系统,且其活动超出常规银行系统。在发达国家,最大的“影子银行”玩家通常是对冲基金、风险投资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在中国,“影子银行”通常表现为理财产品、地下金融和表外借贷的形式。

一个大行的董事长如此公开直言理财产品的风险,不管事前有无监管授意,至少表明管理层和银行高管对此问题获得某种程度的共识。

而在就任证监会主席前夕,3月,一向以低调、稳健风格示人的肖钢又一次直言:银行业业绩高增长时期已经过去,银行业整体业绩将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

肖钢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宏观环境变化,包括利率市场化逐步改革、银行业收费清晰规范,都对银行业业绩产生影响。此外,银行业改革红利的逐步趋弱也是重要原因。银行利润增长面临压力,增速放缓很明显,过去几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

他认为,银行净息差有收窄的压力。其次,非利息收费收入减少,一些收费项目的费率下调对银行也会有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也会对业绩产生影响。

这不幸被随后陆续公布的银行业绩所验证。从最新公布的银行年报来看,2012年净利润增速明显低于2011年的平均水平。五大行年报显示,农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9%,在五大行中领先,但是对比2011年28.52%的增速来看,增速已经大大放缓。而中国最赚钱的银行工商银行的业绩增速也创造了2006年上市以来最低水平,建行净利润14.13%的增幅也是6年来最差的业绩增幅。而交通银行2012年的利润增幅创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银行业增速放缓已成为业内担忧的因素之一,这或许是银行股暴跌的根源所在。

后续还会有监管政策出台吗?

我们先看肖钢的预言:现在银行的监管是全口径的,将表内和表外业务并到一起监管。影子银行是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结果,资金需求是多元的,一些项目无法从传统途径得到资金,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不一,但影子银行如果发展不好会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

据此理解,《通知》针对理财业务的规范,应该只是开始。未来仍有可能陆续出台针对其他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措施,如同业业务、信托受益权等。

市场普遍担心一系列的影子银行监管将打压社会融资总量,进而影响经济复苏。中金公司预计全年社会融资总量将保持在16万亿-18万亿元(2012年15.8万亿元),不必过于担心。

因为理财中的项目融资仅是社会融资中的一小部分。2012年新增理财规模2.5万亿元,按照40%的非标投资占比计算,项目融资仅1万亿元,占当年社会融资总量的1/16。

此外,正如肖钢所言,影子银行存在的根源在于资金需求。如果银行表内信贷供给能力受限,而融资需求仍在,则市场最终会找到合适的融资方式为资金配对。银行监管与创新是动态演进的过程。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产品的规范和限制并不影响大势。

不过,创新不能过度,过度了无异于骗局,而骗局迟早会被拆穿。

以上就是关于银行理财监管的威力的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论证券投资风险市场内在机制

论证券投资风险统计指标建立

相关推荐:

论证券市场的信理能力与证券监管 

论新世纪股市的新投资理念 

关于股票期权的操作 

论完善债券发行市场 

关于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