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武汉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

2017-06-20 21:07:00

浅议武汉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

精品学习网小编和大家分享了武汉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欢迎大家前来了解、查询。

地名是一定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约定的专有名称,是历史的产物、地理的反映,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简单地说,也就是地理实体和行政区域的名称,地理实体和行政区域名称构成了地名的两大组成部分。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曾说“文化既包括显性式样又包括隐性式样”,地名也就是隐性式样和显性式样的综合体。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复杂的地名现象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外部也就是地名的物质材料——语言文字形式及结构形式,是作为地名的显性形态而存在的;地名系统的内部主要由与文化、社会、历史、地理、生活发生联系的多种因素构成,是地名的隐性内涵。地名的显性形态是隐性内涵的外化,要受到隐性内涵的种种限制、规约;同时通过对地名的显性形态进行描写、分析,可以较准确地把握隐含在其背后的种种观念,从而揭示地名与文化的深刻关系。

一.武汉地名的结构形式

地名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其结构形式是指从词或词组的结构平面来观察其结构组合的项以及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与层次,是横向平面的、静态的共时范畴的概念。下面结合1990程干庭的《武汉地名志》以及2010搜狗语料库中收录的最新语料分析武汉地名的结构形式。

地名的出现经历了从单音节向双音节及多音节发展的过程,这与汉语词汇化、双音化有关系。起初的结构方式复杂多样并无固定的词汇结构模式,后来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了“专名+通名”的结构形式,它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地名的指位和指类功能,即专名指“位”指示某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或者人文地理特征,通名指“类”指示某地的地理性质、地理类型,专名通名便于区别和识别不同位置、不同性质的地理事物。通名如“街、道、巷、村、路”等,专名如“天门墩”、“桂子山”、“街道口”等。

现代武汉的地名也是在“专名+通名”这种基本格式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现代武汉地名从这一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专名+通名”型、“专名”型、“附加”型、多层结构型。

1.“专名+通名”型

1.1.专名为简单的结构类型

这种类型中的专名由单纯词、合成词或者词组构成。

(1)单纯词作专名:该类型多为双音节地名,专名由单纯词构成,多保留古代汉语单音词特点,在语法功用上相当于一个词。如花山、双墩、猴山、汉江等。

(2)合成词作专名:其中发现名词作专名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动词次之,形容词的数量最少。

a.名词:金鸡山、竹叶山、龙灯堤、白沙洲

b.动词:建设路、复兴村、团结村、解放桥

c.形容词:快活岭、崇仁路、汇通路、幸福村

(3)词组作专名:

a.偏正结构:十里铺村、白沙洲大桥、升官渡小区

b.述宾结构:循礼门、归元寺、打网台、兴华路

c.主谓结构:石榴红村、诸葛祭风台、刘备郊天台

d.并列结构:武汉法国街、东风阳光城、湖北东湖大厦

e.数量结构:一一六街、一二一街、二七花园、八一路

相关推荐:

浅谈新闻英语标题的语言特色及汉译技巧 

浅论性别语言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试论从英译汉看跨国文化传播中的误译现象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谈英美文学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