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是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目前有关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医院部分业务或整体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以下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构建。
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现有的体系建设研究的成果多是根据COSO报告框架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做一些简单的拓展,没有可以信赖的方法和原则作为依据。随着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入,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控制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所发挥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
为适应改革和管理的需要,有必要建立起一套体现公立医院特点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新医改要求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公立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是其主要的经营目标,它和营利性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与一般事业单位也有明显差异。但从现实看,恰恰在内部控制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亟需在改革中调整和完善。
我国公立医院的界定和特点。按照《全国医院工作条例》的定义:医院是治病防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遵守政府法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对事业单位的定义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可见,公立医院符合事业单位的定义,而且是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是由政府投资举办的独立法人。在这种逻辑框架下,公立医院在引进民营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只要是国有控股,都应该属于公立医院的范畴。因此,公立医院应该以回归公益性为改革目标,以强化专业性改革激励机制,提升独立性完善治理机制。公益性、专业性、独立性是公立医院的三个主要特点。
2. 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内涵。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在卫生领域的延伸。2006年6月,卫生部颁布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对医疗机构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这种只针对个别业务的内部控制,显然并不能满足医院整体对内部控制的要求。
2012年,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原则和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由于公立医院的行业特点和运营上的特殊性,该规范并不能完全适应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需要。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构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试论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论文
浅析企业投资经营定位的研究
相关推荐:
下一篇:强化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