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处理,同时以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技术为指导,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脊髓髓内肿瘤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据统计国外髓内胶质瘤在脊髓肿瘤中占25%,而在国内仅占13~15%。脊髓髓内肿瘤多发于青少年人群,且大部分为恶性。在该病的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因此通常发现较晚,一经确诊往往已处于晚期,可累及到脊髓的数个节段,严重时可对整个脊髓产生恶性影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近些年,随着MRI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已实现对脊髓髓内肿瘤的早期诊断,并且在诱发电位监测、超声吸引手术刀、显微神经外科等技术的协助下可直接对肿瘤进行手术切除,临床疗效良好[2]。我院自2011年~2012年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45例,同时以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技术为指导,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012年收治的椎管内肿瘤患者246例中的髓内肿瘤患者共计45例(18.3%),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8岁,平均43.5岁;室管膜瘤22例(48.9%),星形细胞瘤14例(31.1%),脂肪瘤8例(17.8%),血管母细胞瘤1例(2.2%);肿瘤位置情况中,19例位于颈段,占42.2%,12例位于颈胸段,占26.7%,8例位于胸段,占17.8%,6例位于胸腰段,占13.3%。
1.2临床表现
早期临床表现[3]:感觉异常、行走不稳、四肢无力、疼痛感衰退,或伴感觉分离及括约肌功能逐渐衰退;晚期临床表现:丧失深浅感、截瘫,可伴局部肌肉萎缩、瘫痪等。本组患者45例,其中40例首发症为不同程度丧失深浅感,主要表现为节段性感觉障碍,如感觉不适、肢体麻木等,36例同时伴有运动功能性障碍(其中包括:括约肌功能逐渐衰退9例,双下肢全瘫2例),如肌力衰退、四肢无力等,少数患者伴有局部肌肉萎缩。
1.3 影像学检查
对本组所有患者进行MRI平面扫描及增强扫描,诊断结果显示病变部位:25例为胸段,12例为腰段,8例为颈段;行增强扫描后,强化33例,12例无强化,其中16例伴有脊髓空洞。MRI检查提示:25例为室管膜瘤,病变部位为脊髓中心,脊髓增粗,边界清晰,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长信号,T2加权像为较长信号;16例为星形细胞瘤,病灶边界模糊,可见病灶呈弥漫性生长,其中8例不均匀强化,8例未强化;4例为血管网状细胞瘤,T1、T2加权像不均匀,为等信号,且可见流空现象,均具有强化征象。
1.4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镜下手术,患者取俯卧位,肿瘤位于腰部及胸部的患者垫高相应部位,从而使病变部位充分暴露于术野的最高位;肿瘤位于颈部的患者应尽量屈伸头部。术前采用MRI对所有患者肿瘤进行准确定位,胸腰段肿瘤37例,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X线椎体定位,从而明确肿瘤的上、下极。患者均给予显微镜下取正中入路进行手术,手术切口避开血管区,逐层切入,根据提示找出肿瘤与脊髓周围组织的交界带,通常呈水肿胶样,将肿瘤分块或一次性完整切除。采用止血纱布及明胶海绵对术中小出血进行压迫止血,不宜采用电凝;若术中出现大量出血,要首先明确血管来向,找出肿瘤供血血管,并采用弱电流电凝止血,同时在靠近肿瘤端剪断血管。术后给予相应的脱水及激素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感觉平面变化等。
2 结果
通过手术中的判断及术后MRI复查显示,本组患者45例中,29例肿瘤全部切除,16例肿瘤大部分切除。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得以证实:25例为室管膜瘤,16例为星形细胞瘤,4例为血管网状细胞瘤。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3例,无明显改善8例,另有4例病情加重,其中手术死亡0例。对根据McCormick分级标准对所有患者的脊髓功能状态进行分级,其中Ⅰ级33例,Ⅱ级、Ⅲ级、Ⅴ级分别各4例。术后进行5~25个月的随访28例,无复发20例,包括室管膜瘤16例,血管网状细胞瘤4例,复发8例,均为星形细胞瘤,复发后均放弃治疗。
3 讨论
相关推荐:
下一篇:对外科手术后患者镇痛护理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