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朋友们,关于“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是由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1前言
近年,系列位置效应研究又成为记忆研究的热门话题。这与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发现有关。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是指随学习和测验时间间隔的增加对项目表中前面项目的记忆改进,而对后面项目的记忆变差。最早由Wright等人(1985年)提出。涉及的刺激材料有图形和词句;此现象不仅成人而且猴子
、婴儿也有报道;此外,在运用探测项目是否识别的范式和运用4择1的系列位置确认范式中都观察到这种效应(Cornell等,1983年、Neath,1993、Neath和Knoedler,1994、Wright,1998、Kores等,1996等)。因此,这种随延缓的增加,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优势的变化被看成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Kerr等人(1998)发现运用鉴别范式的研究中反应频率的分布存在明显偏差。0s保持间隔被试反应偏向最后面的系列位置,10s保持间隔反应则偏向最前面的系列位置。当反应偏差纠正后,近因向首因转换消失,从而提出是反应偏差造成该现象,它不是潜在的记忆机制。
如果真是反应偏差造成,那么在自由回忆范式中就不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假如这种效应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在自由回忆的范式中也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自由回忆范式是否存在近因向首因转换的现象。此外,对具有形音义结合体特征的汉字是否具有近因向首因转换也是感兴趣的问题。由于这两个变量都是以往研究中没有涉及的,故在材料类型中也选用了英文大写字母,便于对两种变量加以区别。
2材料和方法
2.1实验1汉字自由回忆中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转换
2.1.1被试28名浙江大学学生。男女各半。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1.2材料72个刺激系列,意义汉字、无意义汉字与英文大写字母各三分之一。汉字选自《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研室编著,1986年),平均8.02画(5-11画)、平均频率.03352(.00542——29799)。每系列各汉字间无明显联想,笔画数与结构尽量一致。汉字中尽量避免同音字。英文字母系列都不能组成单词或特殊符号标志。刺激大小为5cm宽×5cm高。
2.1.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保持时间间隔:0s和10s)×3(实验材料:有意义汉字、无意义汉字与大写字母)×6(6个系列位置)因素设计。因变量是每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的百分比。实验为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完成全部72次试验。保持间隔的次序在被试间平衡。每类材料、每个系列以随机方式呈现。
2.1.4程序告诉被试实验目的是测定记忆准确性,次序不作要求。实验材料和指导语都计算机呈现。每次试验先在屏幕中央呈现0.5秒新试验开始的信号。信号消失1秒后,屏幕中央呈现6个系列的字或字母,每个项目呈现1s,项目间时间间隔为0秒。每系列呈现完毕,间隔0s或10s后呈现红色的“开始回忆”字样,要求被试将刚呈现过的六个项目写在答案纸上,不提供反馈。鼓励被试尽快精确地在1分钟内完成任务。采用个别测试,有2次预备试验,一次休息。
2.1.5结果与分析
分别对各类材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都有明显的系列位置主效应:有意义汉字:F(5,324)=14.455,p<.001;无意义汉字:F(5,324)=12.864,p<.001;大写字母:F(5,324)=8.036,p<.001。时间间隔与系列位置间的交互作用都显著。三种材料均p<.05。对每种材料中的系列位置1与6在0s与10s的平均正确率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0s时,有意义汉字:t(54)=5.101,p<.001;无意义汉字:t(54)=3.534,p<.001;大写字母:t(54)=5.382,p<.001。10s时,有意义汉字:t(54)=-2.173,p<.05;无意义汉字:t(54)=-2.516,p<.05;大写字母:t(54)=-2.382,p<.05。结果都展现出0s保持间隔第一个项目成绩最好,最后一个成绩差,即观察到有显著的首因效应而无近因效应,但在10s保持间隔则相反,即当保持间隔增加,最初的系列位置项目的成绩下降而最后的系列位置项目成绩提高,明显呈现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特点。图1是三种实验材料0s与10s间隔时的系列位置曲线。
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相关推荐:医学论文:胆道术后结石残留9例解析
医学论文: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误诊一例教训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