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关于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摘 要:在推进商业银行渐进改革过程中,效率的提高是商业银行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的关键,也是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商业银行效率是商业银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和商业银行效率测度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商业银行,效率研究,展望
一、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
综合国内外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通常可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所谓银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产权结构、治理结构、规模经营和金融创新能力等。而外部影响因素是指不受银行管理层控制的影响因素,如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政治环境等。
(一)内部影响因素
产权结构
关于银行产权结构与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产权论认为,由于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私营商业银行相对国有银行和合作银行的经营效率会更高。Nicols(1967)和O’Hara(1981)所做的研究证明了上述观点。根据他们对当时的互助合作产权和私有产权金融机构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互助合作产权形式的银行确实比私有产权形式的银行效率更低、成本更高。Sumon KLImar Bhaumik和Paramita Mukherjee对印度的银行业调查研究也证明,印度国有银行在资产净利润率、人均业务量和人均利润大大低于其私营银行的同时,还拥有远高于私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Porta Lopez-De-Silanes和Shleifer的研究报告也进一步表明,银行国有产权形式在那些单位资本收益较低、金融体系欠发达、政府干预较强而效率较低、产权保护性差的国家往往占有较大比重。他们认为,银行国有产权的普遍存在使资源配置过程更具有政治意义(服从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而不是效率性,并最终与较慢的金融和经济发展相关。张健华(2003)采用虚拟变量证实了国有产权与股份制产权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得出国有产权引起效率损失的结论。[1]相比之下,国有银行效率最低,未上市股份制银行效率较高,已上市股份制银行效率最高。在影响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效率差别的因素中,企业产权制度是诸多问题的根源。
但也有学者认为银行产权对银行效率没有影响。按照Jensen和Fama(1983)的理论,当合作制金融机构经营低效时,合伙人可以通过抽回资金来威胁管理人员,这种对管理人员的制裁比股份制的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票更加有效。Mester和Cebenoyan等人运用随机前沿方法测度了合作制和股份制两种类型金融机构的成本效率,Mester发现合作制储蓄和贷款机构要比股份制机构更有效率,而Cebenoyan则发现两者并没有区别。Altunbas等人运用随机前沿方法检验了1991-1993年间土耳其股份制和公有银行的效率情况,发现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异。Yener Altunbas等人对1989-1996年间德国银行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也未发现股份制银行比公有和合作制银行更有效率,相反却发现公有制银行还略微具有成本和利润优势。
2.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下的股权结构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也存在不同的观点。Shleifer和Vishny(1986)认为集中的股权结构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正相关。按照“活跃股东监督假设”,公司大股东有监督和影响管理人员以保护他们投资的激励,考虑到所持有的大额股份,他们有足够强的实力去严密监督管理者,以防止他们做出对股东财富不利的行为。按照这种观点,外部大股东减少了管理者机会主义的范围,从而使股东与管理者的代理摩擦减少,因而股权结构集中度与银行效率正相关。但有人认为集中股权结构条件下大股东的控制降低了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其它专用资产的投资,从而也就降低了公司价值,所以集中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负相关。也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非单一,即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既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至于什么情况下有利,什么情况下不利,要视股权结构集中度的变化区间等因素而定。
亚洲开发银行(2001)通过研究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则会给银行良好的回报,与银行效率正相关。郑录军和曹延求(2004)采用计量方法对影响银行效率的若干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集中型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商业银行确立经营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加速决策的执行,实施有效的监督,能赢得投资人的信任和社会公众的信任,使商业银行获取更好的发展社会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中,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护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最为重要的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行使对商业银行股权投资的管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的共同趋势。
3.规模经济
大量的研究表明,银行规模也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Bel& Murphy(1968)运用边际分析技术对美国238家银行的成本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支持成本递减或收益递增的银行规模效率。Benston(1972)最早研究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结论是,不管自身规模大小,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规模扩大1倍,平均成本将下降5%-8%。Young等(1998)研究了美国银行业1984-1993年的技术进步、效率及生产率变化,认为银行规模对美国银行的效率有着显着的影响。刘宗华和邹新月(2004)的调查结果显示,4家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为显着的总体规模经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福建兴业银行具有较为显着的总体规模经济,其他银行或者不具有规模经济,或者具有轻微的规模经济。
尽管银行业的咨询者和管理人员坚持并购能使银行增加规模经济,但大量的学术研究表明,银行规模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多数早期的文献认为,银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呈平坦的U型,也就是说中等规模的银行比特大型或小型银行的规模效率略高,其中主要的不确定因素是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即U型曲线的底部位置所在。Maudos、Pastor、Perez和Quesada(1998)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认为中等规模银行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都是最高的。平均收益随银行规模的上升略有增加(1%-4%),但这种规模效益同样局限在小银行。 S•Paola(2002)的研究发现近20年来银行的大规模并购没有带来所预期的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有相类似的观点。王振山(2000)对银行规模与我国商业银行运行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指出,我国现有商业银行虽然就总体规模而言较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规模小得多,规模过小或规模过大导致的规模不经济仍同时存在。规模不经济是造成目前商业银行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粗放式经营方式直接导致了我国整个银行体系的低效运行。根据我国有关资料显示,1989-1998年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余额增长了11倍,但利润总额仅增长了26%,而管理费用增长了8.9倍,管理费用与利润的增长完全不成比例且在统计意义上呈反方向变动。[10]
4.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通过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占领新的市场、改变经营管理方式等获取新的利润来源,伴随着创新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和范围经济优势增强,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银行效率的提高。大多数国外银行都将金融创新作为提高银行绩效和效率的重要渠道,Silber(1975)认为创新的金融工具或实践可以减少强加于企业的金融限制,从提升抗击风险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和绕过过时的管制三方面改善金融系统。Kane(1978,1981)用一种“斗争模型”来描绘管制人和被管制人之间持续的斗争,金融创新正是作为对立的经济(被管制人)和政治(管制人)之间力量持续斗争的结果。一项金融创新的产生,必须使市场运作更有效率和更完整,一项金融创新可能通过减少金融服务顾客的金融中介成本而使市场更有效率。Ross(1989)发展了一种代理理论模型,考虑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角色,认为金融创新是提供了一种方式,使机构移动回他们可能接受的投资组合。Duffle和Rahi(1995)讨论了市场不完全性与创新。Grinblatt和Longstaff(2000)通过对多种证券的分析,也得出了金融产品可以完善市场的结论。
(二)外部影响因素
金融监管
金融管制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目前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仍不确定。以金融脆弱说和公共利益说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加强金融监管,标准的公共利益理论也认为监管解决了市场失灵和外部性问题。李涛博士通过对世界上118个国家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研究表明:高效的监管不仅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国外学者运用前沿分析方法来测算金融管制放松前后银行效率的变动,探讨金融管制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挪威银行在金融管制放松后效率得到了提高,土耳其银行在金融更为自由化的环境下效率也有所提高。相反,20世纪80年代美国放松金融管制并未提高美国银行的效率。[11]20世纪80-90年代初,韩国放松金融管制对银行效率也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从降低信息不对称、节约监督成本和维护银行经营安全稳健的角度来看,如果监管部门具备克服信息不对称的能力和意愿,银行管制有利于提高其公司治理的效率。因此,放松金融管制有可能提高银行效率,也有可能降低银行效率,这主要取决于放松金融管制之前的行业状况。[12]
但金融管制过程也可能被小产业集团俘获,政府监管部门及其监管者并不具有克服信息不对称、降低监督成本的能力和愿望。大的商业银行也有可能“俘虏”监管者,使监管者成为其利益的代言人,而非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Barthetal(2001)也证明较多的管制会更大可能性地带来系统的银行危机和较低的银行效率。Caprio、Laeven和Levine(2003)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管制和监管对银行价值的影响并不明显,通过强化监管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权力对银行价值不产生任何影响。事实证明,众多的限制经济人活动的法律,往往是造成“坏市场经济”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有65.3%的监管和被监管主体认为,银行监管的弹性较大、很大或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监管与被监管者重复博弈的结果,必然是道德水准的下降。[13]这也是自由银行学派坚决反对银行监管,认为管制失灵的重要原因。
2.市场竞争
相关推荐:
下一篇:论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与银行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