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关于我国基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现状及对策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阅读下吧。
一、利率风险涵义及其防范的重要意义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经营收益和净资产价值带来的潜在影响。国际清算银行的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利率风险由两方面因素构成:投资风险和收益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利率变化使固定利率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业务形成损失的可能性;收益风险是指借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化不同步造成收益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银行经营收益,稳定银行市场价值的主要工具。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风险防范在我国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1)利率高低由资金市场供求或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决定,单家银行只能预测和适应,不能影响和改变;(2)利率波动更为频繁,幅度更大,银行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增强;(3)银行经营所处的市场环境更为复杂,对资金需求和成本分析的要求更高;(4)资产敞口头寸贬值和负债敞口成本上升风险并存,银行资产净值受到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增大;(5)在本外币利率波动幅度和方向不一致时,银行外币存量资产管理和增量投资决策的难度加大。
二、当前我国基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利率风险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改革滞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各级非法人机构尚未成为真正的经营实体,日常业务开展以被动完成上级考核指标为主,未雨绸缪,主动规避利率风险意识明显不足。加之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基层金融机构根本未意识到化解利率风险对稳健经营的重要性,更谈不上有效防范利率风险了。
2.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商业银行利率自主权有限,影响其利率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决策预警系统尚未建立起来,利率风险管理和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来源。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行体制下,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缺乏具体的实施和操作环境。
3.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手段落后。基层商业银行以手工轧头寸、临时调度资金为主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本外币利率逐步市场化后日益复杂多变的经营竞争形势,由于没有健全的信息搜集、汇总、加工处理工具,缺少操作性强的利率风险管理控制手段,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在我国基层商业银行还无从谈起。
4.资产负债结构单一,银行利率风险过于集中。表现在: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收入来源渠道单一,稳定性差;存贷款业务市场细分不够,利率结构搭配不科学,风险集中;负债被动依赖刚性强,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主动借入资金数量少、占比低,银行利率自主定价权力有限;跨境本外币间投资和信贷投放限制较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途径有限。
5.基层银行维权意识不足,客户利率选择性风险突出。为稳定存款大户和优质贷款客户,部分基层商业银行对《人民币利率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不严格,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客户提前还款或取款制度坚持不够,无原则迁就客户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客户违约造成的利率风险损失难以避免。
6.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资源匮乏。基层金融机构真正接受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培训的人员偏少,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都较差,日常工作疲于对国家利率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很难有针对性地提前采取措施有效规避利率风险。
三、提高利率风险防范水平的对策
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包括:理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定价机制,提高基层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和应变能力;健全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运作机制,增强利率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利率风险内控机制;规范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授权、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行为;健全利率信息传导机制,增强市场利率信息传导的时效性等等。
2.健全适合基层特点的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抓紧开发出兼具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动态模拟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利率风险管理决策质量的改善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
3.适当放松金融管制,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分散和规避利率风险。在抓紧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存款保险体系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努力为商业银行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衍生金融业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及组合,最大限度地规避利率风险。
4.开拓经营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基层商业银行要在搞好市场定位和细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利差获利型中间业务,降低经营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
5.搞好对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电脑技术又懂金融理论,既懂日常经营又懂宏观管理,熟练掌握利率风险管理技巧的高素质人才,为基层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6.加强对客户利率违约风险的控制。基层商业银行要尽快树立正确的经营竞争理念,从大局出发,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利率管理规定,自觉抵制客户不合理的利率违约要求,最大限度降低客户利率违约风险的发生。
市场把“上市指标”或者“壳资源”作为稀缺资源来追逐是导致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股价走势偏离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使股市能够长期健康的发展,股市的这种稀缺资源定位错误必须得到矫正,市场必须把“公司内在价值”定位为稀缺性资源。
2001年以来,多种因素正在促成市场的这种稀缺资源重新定位。首先,新股发行由过去的审批制转变为核准制,同时对于PT公司建立了退市机制。前者取消了上市指标,使得上市指标不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后者则有效促成了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的下降。
第二方面因素是2000年以来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互联网络公司在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受到市场的过度追捧。这种过度追捧使市场对于成长型产业产生了一个严重幻觉,那就是,只要你有多新奇的想象力,互联网经济就会给你以多新奇的成长模式。产业的成长性被过度夸张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使市场认识到,新技术变革到成功的商业盈利模式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高科技的成长性和风险性相伴随。所以,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使得市场更加注重上市公司的现有价值创造模式。
第三方面因素是证券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并且开放式基金已经取代封闭式基金成为新发基金的主流。开放式基金由于需要面对持续的赎回压力,所以需要奉行价值投资理念,以保持基金业绩的平稳。可以预计,开放式基金、中外合资基金、QFII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发展将会系统地提高国内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和风险发现功能,诱导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向价值投资转型。
第四方面的因素是,2001下半年以来股市的这波大调整使得券商的自营和委托理财部门,以及其它私募性机构投资者,普遍地领略到了市场风险的一面。一些大券商甚至因为委托理财或自营业务的亏损而出现财务危机。随着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暴利结束后,券商将更加倚重于自营、委托理财等资产管理业务。在这波股市大调整过后,券商业界的激烈竞争将会促使券商加强风险管理,采取更加稳健的价值投资理念。
市场主要的投资主体普遍向价值型投资理念转型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将成为市场所追逐的稀缺性资源。市场投资理念的转型将使得今后股票市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生结构性变化,那就是,今后,简单的刺激需求面的“利好政策”已经不能成为股票市场发展的主导驱动力量,只有作为供给方的上市公司增强“内在价值”这种稀缺资源供给,才能推动股票市场进一步发展。供给推动需求的措施之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供给推动需求的措施之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什么?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种把公司由一堆资产组合变成一个具有诚信,具有战略的法人的一种制度。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期成功的必要条件。
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高度集中,董事会和监事会实质上完全由大股东所控制。所以,大股东对于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占是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中出现的资金被直接挪用,过度的关联交易,过度的资产置换,过度的对外担保,过度的新股增发,过少的红利分配等等现象,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不同形式的利益侵占。
大股东对于上市公司直接利益侵占途径的存在将形成两方面的负向激励效应。第一方面的负向激励效应是,大股东所控制的管理层并不是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长期利益角度来配置公司资源,而是专注于短期的利益操控。
个别上市公司的这种低成本利益侵占效应很容易在整个证券市场中形成横向传播,形成第二层面的大范围横向的负激励效应。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去年至今年上半年出现的上市公司新股增发潮。 2001年3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这个通知为配股融资增设了可募集上限,即原则完善是推动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供给推动需求的措施之二:打造上市公司的自我进化机制
除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制度层面因素外,另一个制约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国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等主要盈利能力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亏损面则逐年上升。二是能保持主营业务收入和每股收益持续增长,并能持续分红的蓝筹股群体尚未形成,证券市场缺乏中流砥柱,系统风险大。三是97年以来上市公司频繁出现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资金闲置和盲目多元化现象,说明上市公司微观经营缺乏中长期公司战略。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差除了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因素相关外,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90年代初期到 97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股份制、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所有制层面改革所产生的生产率提高。97年以后,大部分中低档商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局面,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说 90年代初期,生产什么都能赚钱,就看你敢不敢去抢先生产的话;那么,97年以后,企业必须思考生产什么才能赚钱,以及产品的成本、质量、性能价格比如何,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学会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打造企业自我进化机制是今后系统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一环。而打造企业的自我进化机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全方位推进。第一个维度是形成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上市公司的自我进化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所以,最关键的是要调动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确立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让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两项基本政策,将为建立有效的上市公司内部激励机制提供制度基础,使得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员工自觉产生一种自我进化的原动力。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解决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的多重价值标准问题,使得国有股东统一把上市公司资本价值增值当作国有股权管理的主要绩效评价基准。“让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意味着,股票期权制度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机制将在上市公司中形成实质性的推进,这将有利于减少股东和公司管理层以及公司员工间的利益冲突,这种利益纽带将使得股东、公司管理层和公司员工三者之间能够形成一个追求公司进化的合力。
第二个维度是形成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外部宏观环境。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今后国家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政府将可以利用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和科研成果转化体系来增强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利用技改贴息贷款和高新产业区优惠政策来增强上市公司的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
第三个维度是形成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机制。2002年9月28日,中国证监会出台了有关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系列部门规章中的两部,《上市公司收购管
相关推荐:
下一篇:关于银行垄断与银行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