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关于银行业并购国际态势与中国战略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阅读下吧。
一、国际银行业并购的成因分析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银行并购浪潮呈现出与以往几次并购浪潮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并购规模巨大、并购参与主体多元化、并购方式多样化以及跨国并购渐成一种趋势。这次并购浪潮给国际金融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极大改变了整个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格局,美国重新确立了在全球银行业中的霸主地位,欧、日也不甘落后,纷纷通过并购手段组建超级银行,以保持本国、本地区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预计新世纪初美、日、欧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惊心动魄的银行资本大战可能还会不断上演,同时,由于银行业的内在不稳定性,国际银行业频频运用并购这把“双刃剑”,其正面效用往往被银行家们所夸大,而潜在的负面效应却被他们所忽略。一旦这种负效应被急剧累积并暴露,加上外部不良金融环境的催化,国际金融动荡将不可避免,此外,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对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各国有效的金融监管变得更加困难。银行业并购并非空穴来风,它同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银行并购有着其广阔的宏观背景和深刻的微观动因。
宏观背景
(1)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经济区域化形成,为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和跨国化的需求,各国银行业通过大规模并购,以便为跨国公司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金融一体化打破了资本流动的国别限制,加剧了各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对国际金融资源的争夺和利用,银行间的竞争也从国内逐渐转移到国际。银行获利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它们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增大。通过并购扩大银行规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同时多元化的业务和地域也能有效分散风险。
(2)金融管制的放松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监管当局为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和提高本国的金融运行效率,逐渐放松了对本国银行业的金融管制。金融管制的放松一方面使得一些银行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产生了通过并购向外进一步低成本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消除了银行间并购的一些法律和政策障碍,降低了并购的政策性风险,使得混业并购成为一种新的并购趋势。
(3)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内的广泛运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银行业务电子化、网络化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主要模式。银行竞争已不再表现为过去传统分支机构简单的铺张,而转向主要依靠电子化支付系统等技术手段的发达与先进程度。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大银行无疑在金融信息化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上具备明显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共享电子化、网络化的金融资源是现代银行并购的一大特征。
(4)金融风险的易致性
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在提高各国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各国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瞬息万变的经济金融环境、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各国政府在强化金融监管的同时,特别关注大银行,尤其是超大银行的经营运行状况,以防止其出现问题而导致大规模的金融恐慌。各国银行由此信奉“太大而不能倒闭”(Too Big to FaU)的经营哲学,通过并购增大规模,在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同时,又能潜在地寻求到政府的各种隐性担保。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一些中小银行经常性地面临经营困境,有问题的中小银行虽然不会引起大规模的金融恐慌,但它同样增大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通过优势银行并购这些有问题银行可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银行体系。
2.微观动因
(1)增强市场势力
银行并购后产生的最直观效应便是资本实力的增强,规模的扩大,同业竞争对手的减少,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应地上升。较大规模的银行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区域性的垄断行为,在此基础上银行获得弹性较大的定价自主权,可以为其提供便利的长期获利机会。也正是因为如此,传统理论支持了政府对可能会导致垄断的横向或纵向并购活动的限制。但新的并购理论认为并购并不必然形成垄断价格,反而由于内部化后而节约交易费用使其价格下降,相应会使消费者和社会的净福利增加,这也是现代各国政府不再对银行并购过多干预的一大原因所在。
(2)改善银行效率
经过并购整合资源后的银行能提高各自效率,它们通常包含了管理层效率的提高或获取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具体表现在管理协同效应(Managing Synergy)和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y),前者充分挖掘了被收购银行的生产资本与收购银行过剩的管理资本,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管理协同效应,后者是银行经营活动在达不到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时,可以通过兼并以获得适度规模,将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内部化,降低交易费用,达到经营协同。此外,发达的银行并购市场使得经营低效的银行面临着随时被兼并的风险,这种外在压力促使银行管理层改善经营管理,从而达到增进银行效率的目的。
(3)追求转移效应
转移效应是由于市场势力、税法、会计惯例和证券交易法规以及政策规定等的作用而产生的收益再分配。从本质上说,这是兼并主体试图利用市场的不完善性加强自身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以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其他部门收益相对减少。银行并购的转移效应主要体现在税收转移、政府收入转移、资本市场价值转移、垄断转移等四个方面的效应。银行为追求转移效应动机而兼并所产生的社会资源的转移并不都是非效率的,关键在于社会资源被转移之后,在新的使用者手中能否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边际生产率是否提高。
(4)银行管理层动机
通常情况下,银行管理者有着扩大银行规模的内在冲动和自身利益动机。有学者研究表明管理者的收入与公司的成长率有密切的联系。管理者的薪金、股票期权、晋升机会以及社会地位和权力与公司规模的扩大的密切程度要比与利润增加的关系更大。所以,公司管理者偏好于并购的外部扩张战略实现公司规模的扩大,从而达到个人价值提升的目的。此外,银行管理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旦经营管理不善,会有随时被其他银行兼并或职位不保的风险。通过兼并对手的方式,保持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可以降低管理者职位被替代的风险。
银行业并购不仅从微观上改善了银行个体的经济绩效,而且在宏观上改善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这已从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史中得到了证明。对于加入WTO后的我国银行业而言,并购更是具有其特殊意义:并购可解决国有银行均衡的组织制度无法与非均衡的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矛盾,并购是我国银行业市场退出的有效制度安排,并购是解决新兴商业银行发展瓶颈的有效选择。在目前情况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用以并购为主的外延式扩张方式取代那种逐步设立机构、“步步为营”的内源式扩张方式,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们能够运用其相对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手段,以壮大的银行规模为依托,塑造更佳的银行形象,满足多元的客户需求,提高金融业整体绩效水平。
二、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总体战略框架安排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必然也要引来重组分化的新时代。并购重组应遵循三个原则:(1)以提升效率为主基调,扩张银行规模边界。中国银行业在并购之前一定要练好“内功”,在撤消无效率部门、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之后,再进行联合,(2)以产权变革为核心,引导经营方式的变革。要使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商业化经营,从本质上说,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激励机制问题,另一个是银行经营者的选择问题,(3);以银行业长远发展为指引,制定中短期并购目标。具体可考虑以下战略安排建立与跨国大银行相竞争的国有大银行体系
主要指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组织制度的重新安排,按照经济、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资产剥离,精简机构,实现集约化经营。
(1)撤消或出售银行的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重点是撤并县支行及其所属网点机构,以最低存贷款规模、经济效益、发展潜力和管理水平等考核指标作为实施依据。(2)为减少管理层次和信息传递的漏损,应合并国有商业银行省(自治区)一级分行与所在城市二级分行,或从众多的一级城市分行中选择大区管辖行。(3)国有银行适当放出一部分分支机构,以资产评估后的价值作为国家股,吸收地方财政、企业单位乃至银行员工和社会大众的入股,组成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4)四大国有银行以国家作为最终所有者,在产权上有最终同质性,它们之间的联合重组具备可能性,通过强强合并,组成超级银行,发挥强大的国际优势。
2.建立支持经济发展的高效率的银行体系
主要应发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体制优势,鼓励它们与国有银行以及相互之间的并购,壮大规模,优势互补。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经过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新兴银行,它们的历史包袱轻,在资本结构、组织制度,人才资源、产品创新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以之为核心的银行业并购将是促进我国银行绩效提升的重头戏。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合并会激发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冲击国有银行僵化的经营观念,带来全新的管理理念,这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无异于“催化剂”的作用。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则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经营网点及市场份额的增长,是在效率基础上达到规模经济的便捷之路。各商业银行在兼并方面都蠢蠢欲动,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将用发行股票所得的5亿元资金进行收购兼并银行同业,即国内外收购或兼并那些有基础、有发展潜力的银行机构,使其逐步成为浦发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3.建立国际性运营的银行体系
我国银行业以跨国境并购为契机,实现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总体不高,除中国银行在海外有较多的分支机构外,其他银行在海外设立机构少,规模与国际化程度极为不相称。近些年来,各银行都加强了海外业务拓展进程,在国外设立的代表处,分行不断涌现。然而现在国际金融业存在一种趋势:各国对国外银行在该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审查较为严格,对经营的业务范围也有限制。如英国伦敦的金融机构已趋饱和,当局不再审批外资金融机构在当地设立分支。
而收购海外银行恰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机构拓展途径,可迅速占领跨国“桥头堡‘。总体而言,收购此举比国内银行自主设立机构的作法有利得多:(1)可突破国外对外资银行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监管,以旧有的银行为依托,打开地区市场,并通过注资,实现更广的业务范围, (2)省去一大笔新银行的开办费,并省去新银行开办之初亏损的机会成本:(3)直接利用被收购行长期以来所构建的完整的运作制度和人才体系,减少新银行跨国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4)学习先进的银行业管理经验,(5)我国银行具备选择主动权,根据银行的发展目标,自主地选择并购对象,为我所用。
4.逐步建立全能化发展的银行体系
主要是指银行业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收购,实现全能化发展目标。从理论上说,全能银行具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传统上对全能银行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在加强银行业的审慎监管情况下,可把业务的选择权交由银行,由其自主决定是走专业化还是全能化的道路。在我国应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发展我国的全能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法》并未禁止商业在境外的跨行业经营。所以,在国外的投资业务拓展应成为银行跨业经营的突破口和练兵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公司、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都是国内大银行与国外相应金融机构合作的产物。近些年来,传统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领域内的拓展,已渐渐地趋于高潮,它们可通过在国外设立的机构以正常法律途径收购或兼并国内的投资银行或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实现业务的纵深迈进。
以上就是关于银行业并购国际态势与中国战略的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关于商业银行外币交易核算
关于银行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相关推荐:
下一篇:论商业银行抵贷资产的现状与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