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利用其技术优势所发行的信用卡、电子货币等支付手段,也使金融组织苦心经营起来的票据清算所和支付网络不再具有明显优势。
分工方式的变化和资源配置整合程度的提高,促使了网络银行这一新型金融组织的出现。
第二,经济形态的变化导致的金融组织经营对象的变化,相应地需要新的组织形式相配合。
在网络经济下,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和市场与贸易自由化的结合,构成了所谓的“非摩擦经济”。“非摩擦经济”既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又非凯恩斯主义。它假定无生产和销售成本、无竞争对手和可以获得无限资源(勒维斯,1999),****了长期以来占主流地位的边际收益递减理论、成本效率理论。在新经济中,信息既是一种重要的消费品,又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对于金融业而言,传统的以“资金”作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模式,在新经济中受到了来自各经济主体的挑战。在网络经济中,金融组织已经很难维持资金经营的特权。“非摩擦经济”使银行业的“本质”第一次发生了变化,信息成为了银行业的新生血液,而不再是资金。银行只有通过收集客户金融需求的准确和直接的信息——他们的金融目标和观念、对风险的承受度、偏好与兴趣,才有可能获得客户和为他们提供服务。网络银行正是银行业在“非摩擦经济”中,组织制度演进的结果。
四、现代金融组织理论的发展
上述对网络银行组织的解释,涉及到了信息状况改善、分工市场化、金融组织职能转变等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促使了现代金融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一,在网络经济中,信息状况的改善,使得相对比较优势取代了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成为金融组织生存的基础。
如前所述,现代金融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是不完全信息,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随着信息完备程度的提高,是否会引起金融组织萎缩,甚至消失,即在何种状况下,会发生市场对金融组织的逆向替代。
在假设信息相对完备的情况下,Leland、Diamond等人对市场与金融组织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改善会降低融资的识别成本和核实成本,但是对于依赖于主观判断的监督成本和实施成本影响有限,借款人能否在市场上直接取得借款,仍然有赖于监督和实施成本的大小。减少这些成本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厂商提供某种信号,使自己与那些“坏”厂商区别开来,由此产生了借款人信号成本,降低信号成本的有效途径,是利用银行等金融组织的信息共享优势(Leland,Pyle,1977)。只有当借款人的信誉,能够相当部分抵销对贷款人的道德风险担忧时,才能够进行直接融资(Diamond,1991)。而厂商信誉的建立与其资本相关,资本充足的厂商可以进行直接融资,资本数量中等的厂商,由于需要额外支付建立信誉的大额费用,仍会依赖金融组织进行融资(Holmstrom and Tirole,1993)。
金融组织之所以能降低“信号成本”,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对“生产”比较优势。如同一个国家拥有一些特定的自然禀赋一样,金融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也形成了其“自然禀赋”。金融组织自出现以来,一直被作为一个可以依赖的第三者,承担着交易者之间的支付清算功能。它与信息的完备程度和交易费用无关,是规模生产的结果(Fama,1980)。在网络世界中,金融组织继承了长期演进中形成的这种“自然禀赋”,支付业务成为了网络银行在网络经济中竞争生存的基础。网络金融组织同传统金融机构最大的不同,是风险和期限转换的基本职能,被支付职能所取代。
第二,市场分工方式由横向分工向纵向分工变化,金融组织的行业特殊性下降。
在新古典经济学以前,金融中介之所以每每被视为不存在,与几千年来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在马歇尔那里,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不从事生产的纯消费者,另一种是不消费的纯生产者。厂商是市场产品的销售者,居民是市场产品的消费者。企业的存在是外生给定的。于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就是给定组织框架下的资源分配问题(Yang and Ng,1993)。科斯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通过对交易费用的研究,解决了企业演进的合理性问题和与市场的边界。张五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劳动力交易费用低于产品交易费用,是企业出现的原因(1993)。
网络经济理论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经济学中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假定。在网络世界里,消费者在消费许多信息产品的同时,成为了他人所需信息的生产者,最起码为信息商们提供了“原材料”。比如,短信息服务,消费者在使用短信息时,实际上同时“生产”出了一个短信息的产品生产,电信、ICP通过营销这种产品获得收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界限的模糊,使得传统的社会横向分工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以客户为中心的纵向扁平管理模式正在成为网络企业的主流经营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再是行业的区别,而是投资和经营方向的不同。从这一角度出发,网络金融组织不再是一种先天的特殊行业,尽管他可能具有某种后天的特殊性,但是其他企业对其的替代成本已大大下降。换言之,网络银行是经营特定产品的一般企业。
第三,市场不断细分的结果,使金融组织成为网络经济中的准市场。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一个重大区别,是网络经济的市场出现了不断细分的趋势。个性化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络企业的目标。市场的不断细分,使得企业与市场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有时,一个企业就是一类特定产品的交易市场。反过来,一些细小的市场,也内化成了一个企业或行业。
网络金融组织一方面是企业,另一方面也是特定的细分后的交易市场。这种市场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为金融信息产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提供了交易平台,这类交易平台类似于今天的小型交易所。与交易所不同的是,交易双方可以直接交易,而不需要通过经纪组织的媒介。金融组织又是特定市场的运营者,除了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以外,他们运营和管理者这类“市场”的运行。
从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到“泛企业论”、“准市场论”,金融组织理论的发展正在对金融机构的演变和现实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始于9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风潮,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管理当局对金融组织与市场融合的一种反应。放松对网络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过度管制,已成为全球化的趋势。而不同金融组织在信息时代中相对优势界限的模糊,势必导致不同金融业务的整合,揭示了金融机构从“分业”走向“混业”的内在机理。
以上就是关于网络银行与现代金融组织理论的发展的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关于商业银行外币交易核算
关于银行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