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简析呼吸生理对歌唱的影响

2017-06-26 23:42:00

简析呼吸生理对歌唱的影响

【摘  要】呼吸生理对歌唱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正确的歌唱呼吸生理,是每个歌唱者以及理论教学者都在孜孜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文章主要从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谈起,来探讨艺术发声的呼吸方法,以及控制性呼吸对歌唱的作用和意义,并对“呼吸支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呼吸生理;歌唱;胸腹式联合发声;控制性呼吸

呼吸的运用是声乐专业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是一切方法和技巧的基础,是发展歌唱能力的起点,更是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的未来。传统的声乐教育理论中,分别有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及谁知道如何呼吸、吐字,谁就会歌唱之说。气为声之本,无气不成声是我国古代对发声的解释。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从鼻到肺是一个解剖系统,它具备呼吸与发声的双重生理功能。从呼吸角度看,肺是体内、体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声带是呼吸的闸门,气管、喉、咽、口、鼻腔则是呼吸的通道。按发声功能来说,肺是发声的动力器官,声带是作为声源的振动体,气管、喉、咽、口、鼻腔则是对声音共振扩大和加工改造的效应器。

(一)肺及胸廓的结构与原理

人的呼吸器官是肺。肺处于胸骨, 锁骨, 脊柱, 以及左右各十二条肋骨围成的胸廓内, 它由数不清的肺泡组成。[1]总数多达数亿,如果一个挨一个的摆起来,总面积约为60-130平方米,因此能吸入和呼出大量气体。在发声过程中,肺内呼出的气流,即成为激发声带振动的动力。胸腔的外壁称为胸廓,是由骨骼和肌肉构成的可伸缩的弹性体壁。其中,骨骼是胸廓的支架,后方是柱的十二块胸椎,前方是胸骨,在此两者之间是由左右十二对斜形的弓形筋骨所连接成的笼状结构。它的上口小,下口大,左右径较短,横断面呈圆锥形。胸腔的下底由膈肌所封闭。膈肌是一个天幕状向上隆突的半膜椭圆肌板。收缩时,其顶部下降,使胸腔向下方扩大 ,是主要的吸气肌。与膈机相对立的是腹壁的强大肌肉-腹直机和腹斜机。它们收缩时,有增加腹压,推动膈机向上复位的作用,所以属于呼气肌。

(二)呼吸运动的两个过程

提肋肌和膈肌收缩时,使胸廓向四周和下方扩大,胸腔内压降低,外界空气即经气道进入肺内,此即呼气过程。当呼气过程完成后,胸壁上所有的提肋肌即转入松弛状态。这时,肋骨由其本身的重力立即下降,同时膈肌也松弛复位,于是胸腔缩小,内压升高,而将肺内气体排出体外,此谓呼气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在自解呼吸过程中,呼气肌一般并不参加活动,唯有在意识性深吸气或加强呼吸的气势时,呼气肌方积极收缩,以促进和加强肋骨下降和膈肌上升的速度和幅度。这常见于艺术发声过程中。

(三)呼吸的两种形式

呼吸是人的本能, 在正常生理中人人都会呼吸。正常的生理呼吸特点是: 呼吸是律动的, 气息量较小, 呼吸的动力来源于腹部, 腹肋与膈膜的收缩与放松。[2]

1.胸式呼吸:主要是两肋的侧向扩张,所谓“气量控制”即在呼气时尽量保持这种扩张状态。胸式呼吸的缺点在于它排除了吸气肌的对抗运动, 从而无法建立吸气肌和呼气肌之间在张力上的有效平衡。[3]其特点是胸廓扩张,腹部相应,感到呼吸不深。

2.腹式呼吸:由膈肌和腹机互相对抗,使胸腔向下方扩大和向上方回缩的呼吸方式,称为腹式呼吸。其特点是胸廓基本不扩大,而下腹部轻度隆起,感到呼吸很深,似乎把气吸入腹内。实际是因膈肌收缩下降时,向下推动腹腔内脏,所以表现为下腹部鼓起。至于感觉气入腹内,是膈肌推动内脏的能的运动所造成的主观直感。

上述两种呼吸形式,只是理论上的划分,实际上在任何情况下,从没有纯粹的胸式或是腹式呼吸,都是以两种形式共同存在,只不过是以哪种为主罢了。

二、生活中的几种呼吸情况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状态下的呼吸,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平静呼吸。情绪稳定又不从事任何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第分钟呼吸18-20次,每次换气量约为500毫升左右,呼吸形式基本属于 用工,胸式成分极少,每次吸气与呼气占时比例为1.5:1,也属于无意识的反射性活动。

(二)“三动”时的呼吸。运动、劳动、情绪激动时,较平列时耗氧量大,表现为快速而浅表的以胸式为主的呼吸。每分钟呼吸20-60次,每次呼吸量为500-1000毫升,吸气与呼气占时相等1:1,也属于反射性活动。

(三)生活发声的呼吸。日常室内谈话,一般声音不大,呼吸量不比平时大多少,随着音量的增加,例如,大会发言、作报告、朗诵等活动,每次呼吸量可达1000-2000毫升以上。吸气与呼气占时比例为1:5至1:10。为胸腹式联合呼吸。

三、艺术发声的呼吸

艺术发声的呼吸,是建立在生活呼吸的基础上,而又不同于生活呼吸。两者不仅有量的差别,且有质的区别。不过它绝不违反呼吸的生理规律,而是技巧地、有效地利用生理规律,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效果。笔者认为,艺术发声呼吸的主要特点是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胸腹式联合腹式为主导的全面性强力呼吸

歌唱发声要求有足够的呼吸量和强大的气势,并为保持每个唱句和节段的完整性,对气息有严格的要求(不允许不按规定而随便换气),这在单纯的呼吸或腹式呼吸都难以完成。所以,现在多数人都主张采取“胸腹式联合呼吸”。笔者在原则上同意这种提法的同时,又认为不够全面。因为它没有指出主要矛盾,不完全符合艺术发声呼吸运动的实际。准确的提法应是以腹式为主导的全面性强力呼吸。为什么以腹式呼吸为主导?第一,主持胸式呼吸的胸壁肌肉太多,收缩时不易在极刹那间完全协调一致,对某些快速性、顿挫性、跳跃性等技巧性较高的活动难以做到灵活胜任。而主持腹式呼吸的只有膈肌、腹直肌和腹斜肌等少数强大有力的肌肉,活动时容易做到行动一致,步伐整齐,又有强大的能力。第二,肺脏呈半圆锥体,其下段容积最大。胸式呼吸主要代表上2/3,腹式呼吸主要代表肺的下1/3,而二者容量相等。所以换气效果自然是腹式高于胸式。第三,胸式呼吸比较表浅而难于控制,腹式呼吸深沉而稳健,所以在胸腹联合中,以腹式为主导则有极大的主动性。第四,唱高、强、长音时自然是应用胸腹最冷珠全面性强力呼吸方能胜任。而一般的平易节段单靠腹式即能完成,没有必要多余地动用胸式呼吸。

我国戏曲界对气息有一条宝贵的传统经验,就是要求用“丹田气”来唱。

(二)控制性呼吸

对艺术性发声来讲,“以腹式为主导的全面性强力呼吸”固然重要,然而它既不是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在于气息的控制能力与技巧。它是艺术发呼吸运动上的基本特点为,是和各种形式的生活呼吸的“质”的区别所在。控制性呼吸就是“有支持的呼吸”,它是一种独特的呼吸运动形式。

如前撰述,自然呼吸纯属无意识的反射性活动。当吸气过程结束进入呼气过程时,所有的提肋机的膈肌立即启动。然而,在艺术发声的呼气过程中,吸气肌群不仅不能放松,要加倍努力,继续扩张,和呼气股相对抗,相制约,从开始至结束,两者始终处于对峙状态,以支持胸廓保持一定的弹性张力,使胸腔保持一定的内压。这时,膈肌及提肋机的力量恰好和腹肌、降肋肌的扩张力量(以及肋骨本身的重力)近于相等,把气息控制住。然后按着发声的(高低、强弱、长短)要求和音乐表现的需要,准确地互为退进,配合;并随着演唱的进行,吸气肌群采取“且战且退,步步为营,寸土必争”的态势,与呼气肌群始终保持动的平衡。如此,艺术发声的呼气动作,方能在这两大肌群互相拮抗,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形式下稳健地完成。

四、控制性呼吸的作用和意义

呼吸的运用是声乐的基本功,控制气息的能力与技巧则是呼吸的核心与关键。因为控制性呼吸对艺术发有下述作用和意义:

(一)在呼吸过程本身(吸气肌群、呼气肌群)内在的对立统一基础上,易于达到气息与声门之间的动力平衡,从而节制和节约了呼气量,提高 发声效率,为气息平衡和音质的结实、纯净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声带既作为发导报的振动体,又是呼吸的闸门,所以在自然发声状下,它承担着发声与阻气的双重任务。如果以这种状态进行艺术发声,由于声带负荷过重,既不能充分发挥发导报效能,又直接受过大的气流冲击,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并可能引起声带代偿超越和喉口、咽管的反射性缩紧以及颈部肌肉的全面。如此,既直接影响声音的效果,又容易导致声带和咽喉的病变。如果具有支持气息的相当能力和技巧,做到声门下压和声带张力的动力平衡,首先就解除了声带“阻气”的额外负担,解放了喉部,则声带自然轻松,声音自然易于流畅,其活动也易持久。这样,就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音乐表现方面来。而‘惊喜的吸气’不仅快而深, 还由于反射作用,通常会形成最好的喉咙调节。这是对歌唱的‘自然辅助’之一。[4]

(三)控制性呼吸直接关系到发声的技巧:

1.唱琶音、滑音、断音、跳音、颤音等装饰音的技巧如何,主要取决于气息控制的精湛程度。

2.声音的上下走行、强弱变化,是否能做到得心应手、流畅自如,更要看气息支持的造诣。例如“渐强”和“渐弱”唱法,声乐专业者都明确体会到“渐强”较易“渐弱”极难。因为肌肉活动在生理上有这样一个特点:它容易随刺激(包括神经冲动)的逐渐加强而均匀地依次增强其收缩程度。往往是一下了就大幅度地松弛下来。所以“渐强”单独领先呼气肌逐渐加强收缩就可以做到,而“渐弱”时单纯靠呼气肌群却无能国力,必须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即以逐渐增加吸气肌扩张力量,来还力挽狂澜力量的强度,得出像呼气肌逐渐减弱一样的客观效果。所以,“渐弱”的难度较大,如果吸气肌缺乏精密、机动的制约能力,是很难做好的。

五、对“呼吸支点”问题的分析

与控制性呼吸相联系的,有所谓“呼吸支点”这个普通应用的专业术语。但歌唱时气息的支点究竟在人体的哪个部位, 究竟依靠人体的哪些肌肉群才能正确地操纵和运用气息, 使歌声达到“遏云响谷之妙也”的境地。迄今为止, 从我们看到的古今中外的声乐文献中, 尚没有明确、详细的论述。[5]

笔者认为,“呼吸支点”的生理本态,是吸气肌群和呼气肌群抗衡力量的总和给于人们的主观直感。本来它应当是很多个点,之所以感受为一个“点”,是因为神经系统同时受到两种以上的刺激时,中枢只是对其中最强的刺激最敏感,其它较弱的刺激暂时都被强制刺激所掩盖。艺术发声的全面性呼吸既然以腹式为主导,所以在感觉上就以膈肌与腹肌的对抗为集中表现,因此就感觉为一个“点”。按这个道理来衡量,那种感觉在胸腹之交处,是符合生理真实的。然而多数人却感觉在腹部,这是歌唱的呼吸过程中对腹肌收缩用力的感受,并不是膈肌对抗它们(真正)的支持力量。但根据对立平衡的原则,这种感受可以基本上正确地反映出矛盾对方-膈肌的支持力量。所以,对这个“支点”一词,在明确其生理内容的前提下,仍可以继续沿用。

至于为什么人们对这个“支点”分别感觉在不同的部位?是因为:

第一、每个人应用胸式、腹式呼吸成分比例的不同(例如,部分女同志可感觉在胸腹之交)。

第二、音高、音强的不同(高、强、长音多感觉在下腹)。

第三、歌唱的进程(以每次呼气开始至终止)的不同,“呼吸支点”是会作一定程度的位置移动的。有经验的歌唱家能明显地体会到“呼吸支点”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移动的“点”。

第四、由于每个人感觉的灵敏度的个体差异,也有所不同。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离开了正确的气息控制,是不可能掌握歌唱艺术的。因此,初学者,除了增加肺活量、降低残气量的训练外,主要是培养呼吸器官的控制能力。只有超群的乐感,出众的表演力和漂亮的自然嗓子条件是不够的。几乎每位过早“失声”者均与气息有关。艺术发声的呼吸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呼吸的基础上,并与生活呼吸有很大差别。它的主要特点:一是以腹式为主导的全面强力呼吸,二是控制性呼吸。特别后者是艺术发声的关键,表现出“质”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只要应用得法,就要产生出很好的歌唱效果。

相关推荐

关于音乐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相关推荐:

音乐教育论文:音乐课堂教学中形象化的导入方法 

浅谈小学音乐审美趣味培养的探索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加强艺术实践环节例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科构建与建设的思考 

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新动向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