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主战场我们倡导运用“四情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毋须置疑。课堂是学生接受人文思想浸润。并激扬起他们独立思想意识的场所。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素质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涵养、德行、人格;积淀他们的文化修养,抒发真情实感;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促进其全面发展,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旨归上。以“育人”为目的,不能仅有表面的光环,而无实质精神内核,审美主体不能感受到,或能感受到却不能产生情感波动,达不到熏陶、体验的效果,也就达不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我们倡导运用“四情法”。
一、准确把握内容。以情融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在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甚至直接扼杀了课程本身丰富的人文内涵,只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从2000年秋季推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来看,具有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在教材里上升到60%的比重,这也昭示着编写者对语文人文性的重视。那么,怎样发挥这些作品丰富、独特的艺术魅力?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一个老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的内容的准确把握上。”要想使课堂充满魅力,我们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充满张力的作品中,与文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本进行充分对话。要使学生有所感受,教师首先要感受;要使学生有所体验,教师首先要体验;要使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挖掘,是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想的前提。因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才能在教学中以情融情。游刃有余。
二、巧设问题情境。以读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