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学科教育论文2500字。
每次语文教材的修订,都体现了社会期望和教育观念的微妙演变[1]。从《论语》回归高中课堂来看,应该是基于提升当前高中生个体觉悟和修身水平,求立人立德的人文考量。那么,该采取怎样的形式来进行《论语》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寻求其中的趣味、意味、回味呢?
一、在知孔、理性中避免《论语》阅读教学的崇圣效应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最初是出于政治目的从“先师”拔上去的。如果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心向往之”,基本就达到《论语》选读的目的了。高中学生正处于个人兴趣生成和转移的活跃期,也是易受兴趣驱动的敏感期。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关键,激发学生兴趣就是激发其阅读的内部动机。凡是涉及需要内化为修养的阅读,一味勉强是最不符合接受心理学的,效果也是最不明显的。
为此,需要采取措施缩小学生和孔子之间的距离感。距离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距离太大,学生易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往往兴趣也欠缺。要消解距离感,“乃得真孔子”,首先要避免《论语》阅读中的崇圣思维,让学生觉得孔子是一个可以走近的人。孔子周游列国,实际上是其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流亡。所以,我们可以强化孔子的流亡者、坚韧者、布道者角色,淡化其圣人、君子印象。因为流亡者总是会博得同情或尊敬的,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如避难的马克思、流亡的孙中山、布道的穆罕默德。“为我”的信仰需要坚守,“为众”的信仰需要布道。一个人的信仰是如何演化为无数人的现实追求的,一个人如何能做到处逆境而不馁不弃……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要激发学生兴趣,还要破除孔子的迂腐形象。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就是一个很有“料”的人。首先,他是宋国的落魄贵族后代。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英雄武士,好不容易到老了才和颜氏生了仲尼。其次,孔子才艺出众。他得到父亲的良好基因遗传,才艺广泛,射艺尤其高超。再次,孔子妻儿趣事。在孔子19岁时,家人给他选聘下了亓官氏。亓官氏后来生下了儿子孔鲤和女儿孔娆。孔鲤逸事不少,孔娆被孔子嫁给了他非常赏识但身陷缧绁的公冶长。孔子身为人夫、人父,不乏儿女情长。所有的这一切介绍,使人感觉孔子似乎就在人群之中,非常亲切,是可以努力接近的。
相关推荐:
下一篇:最新学科教育论文格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