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高心理学论文: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研究参考,以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教育方式
论文摘 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在学习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人的本质是共同体的认定基础上,探索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使高校教师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建构知识、协商意义,归属身份,进而解决高校教师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教师发展。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解决学生“师源性”伤害的需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的需要。如果想要考察教师的现实生存状态的话,就应该从其“专业生活”和“业余生活”两个方面展开。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校园生活,还应该将视角延伸到教师的整体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的状况描述、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三个方面。对策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本世纪初,研究者们一般都是在归纳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状况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原因从社会环境、学校管理、教师几个方面来探讨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然而,宏观的社会拯救体系启动过难,微观的个体调试方法力量太弱。基于此,我们思考如何从中观层面寻找出路。而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方式的研究如何在中观层面寻找出路,首先让我们依然回到教师发展的本质。教师发展不仅需要重视狭义上个人意义的专业发展,更需要考虑教师作为群体中个体的社会发展。本质上,教师发展是教师作为“人”的发展。“人的本质是共同体,共同体的本质是人的多维度和谐关系,共同体是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域。”[1] “共同体人论”为我们从“学习共同体”角度寻找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能视角。
1.概念厘定
在厘定“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之前,有必要对“学习”和"共同体"这两个概念作出说明。
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身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身对话。因此,学习的实践是对话的实践。学习,不仅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的世界,而且通过这种对话性实践,为我们开辟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使我们恢复同事物与他人的关联、多样的人们基于差异的交响——的可能性。”这里,学习的实践被从个人主义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被视为人类的一种交往活动,一种借助同他人的团结与协作所实现的“合作性实践”。
而“共同体”(Gemeinschaft)一词,在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这本书中主要是用来表示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一种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社会团体,一种特别的、理想的“社会关系类型”,一种有别于“人为状态”的、“天然状态”的社群组织形态。其外延所指,不仅包括地域共同体,还包括血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而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的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则是其精髓所在。“共同体”通常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共拥有一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的群体(即社区);其二则指有共同特质、归属感,维持着形成社会实体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群体。这实际上是基于地缘的与基于认同的区分。在教育领域却有所不同。“共同体”(尽管被一些人译为“社区”)从一开始被引进来,就主要地表达着它的后一层意义。而且,在教育理论文本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则是“学习共同体”这样一个概念。在教育领域里,对“共同体”探索的渊源可追溯到杜威的学校概念。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经历,而学校即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他看来,学校并不是专门去学习知识或技能的一个场所,而是一个社会组织;学校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交往互动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可以依“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的形式展开。
近些年来,教育领域中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虽然关于共同体的表述方式有所区别,但具有共同的内涵特质,即共同体的成员围绕共同的主题,使用相互都认可的规则、工具和程序,根据各自的具体分工,在做中学,以建构知识、协商意义,形成身份。
2.要素分析
我们认定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学习者在助学者的帮助下,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基于一定的心理学习项目开展的学习过程。学习要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助学者分析,心理学习项目分析和学习情境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理念视野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者从职务上应该包括专职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和后勤工作人员。不同身份的学习者自身既有共性的心理发展任务,作为发展中的人的心理发展任务,也有个性的心理学习问题,不同的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学习问题。四类学习者往往相互作用,包括积极互动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同时他们也都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他人,所以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者。
助学者应该包括专家助学者和一般助学者。专家助学者发挥引领的作用,而一般助学者则更多发挥支持的功能。专家助学者包括心理教育专家、职业指导专家、教师教育专家。保障系统助学者则包括工会工作人员、学院教师和其他心理工作志愿者。从教师的角色来看,教师除了是职业人角色,还是家庭人角色和社会人角色,教师的心理发展来源于多种角色的发展,教师的心理学习任务也要考虑到多种角色学习任务。所以因教学、职业发展和生活等衍生的心理学习任务过程中需要多层次助学者的参与。
不同的教师角色面临不同的心理学习项目。在职业人角色里,我们主要预备的是入职适应项目,职业规划项目和教学心理项目等。而基于家庭人角色,可能要考虑亲子学习项目,婚姻压力处理项目和经济管理项目等。而作为社会人,自我探索项目和人际关系项目等成为主要关注的内容。当然,认为的角色定位并不能截然分开交融的角色。不同角色分割下的理论探讨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学习项目。
任何学习实践的开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学习情境。根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发展——矫正”的倾向性把相关的学习情境分为学院情境、工会情境、学校准专业中心情境,比如学校心理教育中心、教师教育发展中心、职业指导中心。以上等属于内生性学习情境,由于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复杂,我们有时还必须借助外拓性学习情境,比如社会专业机构情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