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朋友们,关于“简论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是由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
(一)公民参与增强了服务型政府的合法性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凡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之上并以此得到公共舆论承认的即为合法。合法性主要关心的是政府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公民参与的理论预设是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对国家的认同也即对政府的认可,这便赋予了政府充分的合法性基础。豍在政策制定中,有效的公民参与将作为现实依据。另一方面,在政策执行中,有效的公民政治参与,加强了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提升了行政科学化水平。以民意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二)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民主行政理念的内在要求民主是社会政治发展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也是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服务型政府的民主实践其不仅要在理念和制度安排上更加彰显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而且要求政府在行政行为中主动引导公民参与、重视公民参与回应公民诉求。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民主政治和民主行政的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呼唤公民参与,公民参与促使政府建设更加服务化,二者关系相互促进、互相影响。
(三)公民参与契合服务型政府的治理模式政府的治理模式向服务型的转变,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关系的确立,确立一种公民和社会对政府的“监督限制关系”,实现公共权力的运作模式由国家向公民和社会的回归。豎这表明公民和社会是政府工作的根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服务,就是为公民和社会做符合公益的事。建设服务型政府,让国家权力回归公民的根本途径便是促进公民参与,让公民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人和公共服务的最终接受者。通过保证公共权力正当和高效的运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现实困境
(一)公民参与理念与传统“官民”文化的内在矛盾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表明:当社会管理体制处于转型时期,新旧文化总会产生摩擦碰撞,以此确立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当前,我国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传统“官民”思想与现代公民参与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好民不与官争”的恶俗影响公众对待公民参与的态度。传统的政治文化以专制主义与等级观念为主要内容,普通大众对公共生活参与的消极态度是与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一套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观。豏这与现代自由、民主、平等和正义的发展潮流相违背的。
第二,官员队伍中的官僚主义作风挫伤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在指出:“我们的官僚主义、官僚机构、官僚制度的害处极大。”有些政府部门工作随意性突出,领导人拍板决定重要决策,公众的地位处于被动。有些官员将公民为政策客体,对公民的参与建议视而不见,或视公民参与为回避公众质疑的权宜之计。从而使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受到了损害,公民参与的信心和积极性也被削弱了。
第三,计划经济体制让公众滋生了对全能政府的依赖意识。公民参与意识是指公民以主人翁的心态,有序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的思想形态。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政府职能结构不完美、职能部门过度膨胀,全能式的政府管理着广泛的社会事务。造成国民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认为一切社会问题都由政府解决;同时期,公民参与公共活动水平不高,效率低下,与之相关的公民教育缺乏。这形成了当前公民参与意识普遍不高的现象。公民参与意识低弱不仅使公民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持“随便”态度,也纵容某些政府部门和官员毫无顾忌地行使自身权力、追逐私利的行为。
相关推荐:
下一篇:试论依法行政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