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样,这些文字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文字。读到它便会想到那个因梦生情至死的杜丽娘,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论舞台人物的个性化塑造。
400年来,昆剧演出史上涌现了无数的杜丽娘,她们一代代的传承发展,树立了让后辈仰颈望叹的经典。学演杜丽娘是每一个昆曲闺门旦演员的必修课,但每个人演来又不尽相同。十余年来,我在经历、体味着名家前人的典范时,心中常会生发出这样的自问:我该演怎样的杜丽娘呢?
“这一个”杜丽娘:我对舞台人物个性化的追求
马克思曾经说: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里谈到的是“观众个性化审美”的问题。观众在审美过程中,由于各自生活感受的不同,对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演员塑造的同一个戏剧人物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这种因受众体的不同而产生的审美结果的不同,在演员表演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同一出戏,同一个剧中人物,不同演员演来都有差异,是“各自心里认知后表现出来的‘这一个’”。
《牡丹亭》既是昆剧的顶巅之作,也称得上是中国古典戏曲的最高典范之作。其中尤以《惊梦"寻梦》两折为甚,不仅是昆剧表演的范本,亦是《牡丹亭》的灵魂所在。这两折戏,杜丽娘是绝对的主角。在这两折戏里,剧作家以不多的笔墨,基本完成了对杜丽娘的人物个性塑造: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因为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我希望在塑造杜丽娘时,表现出来的是我所认知的“这一个”,我所追求的“这一个”,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再创造,“是属于我自己的个性化的塑造”。
成长中的“杜丽娘”:舞台人物个性化的寻找
相关推荐:
下一篇:浅谈特定环境下戏剧的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