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地存在两个非常关键的过渡,即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和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青少年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他们学习物理知识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小学阶段,从自然常识课本中获得部分物理知识;初中阶段,开始接受较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内容更广泛,理论较为严密的物理知识。在这三个阶段中又交织着学生自己主动地从生活、生产实践、课外书籍、影视传媒以及科技制作等众多渠道感知的零星物理知识。这里,明显地存在两个非常关键的过渡,即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和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前一过渡,直接关系到物理学的启蒙教育是否学有兴趣,愿意学与否的根本问题。那种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易把本来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变得枯燥乏味,有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危险;而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一开始就能在学生幼小心灵里播下兴趣的种子,引导他们去扣开物理知识之门。对于后一过渡,因教师所面临的学习对象年龄增长,知识渐开,普遍有勤学好问,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自觉要求,需要的不再是满堂灌式的讲授,渴望的则是引人入胜的启迪。有的教师,因教法单调呆板,常常在高一开讲力学不久就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视弱畏途;而有的教师,对同类教材的处理,则善于从生活实际中的大量力学现象入手,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辅之以必要的演示和实验,尤其能在教材承上启下之时,或难点突现之处,恰入其分地插入一些物理小故事和科学趣闻,导之以兴,授之以趣,故而受到随手拈来,自成妙谛的效果。由此可见,作为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不在于单纯地传授书本上的物理内容,而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藉以引导他们尔后进行深入学习和展开积极的物理思维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