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外科论文:心理干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实证探索参考,以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内科收治的6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而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性心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电解质紊乱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心理干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其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心理干预;并发症;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65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c)-0055-02[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肝硬化即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有异常结节形成。肝硬化的病因种类繁多,在我国,肝硬化的病因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肝硬化主要危害表现为:(1)有功能的肝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严重影响肝脏功能。(2)门脉高压症。(3)肝细胞癌变增加。目前,肝硬化仍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上强调病因及一般对症治疗,以缓解病情,延长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有关研究显示慢性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密切相关[1]。肝硬化患者出现诸如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影响治疗效果,加速病情进展,显著降低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命质量[2]。笔者对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6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本院住院并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64例患者,诊数标准符合2000年9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31~65岁,平均(51.2±3.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消瘦、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乏力、食欲不振、腹胀、齿龈出血、鼻衄、紫癜、贫血、尿少、下肢水肿、腹水、黄疸、脾大等,同时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及神经精神疾病者。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肝、利尿、放腹水等);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健康教育主要指对患者进行肝硬化知识宣教、饮食控制等。心理干预包括,(1)认知行为干预:患者由于个人的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不同,对疾病的认知范围深度和广度都会有差异,医务人员应因人制宜,采取个体化心理干预方式,使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消除其因认知所致的焦虑恐惧心理。(2)疏导性心理干预:肝硬化病程及治疗周期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悲观等负性心理,医务人员应该多与患者沟通,善于观察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安慰疏导,减轻其心理压力,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护患关系。(3)家庭及社会支持:亲情、友情、社会支持能增强患者的继续治疗的信心,减轻各种负性情绪,医务人员应重视指导家属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从中得到情感支持,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和保持健康。
1.3 观察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4例肝硬化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共发出64张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心理状态评定[3],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