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史和研究史进行清理和反思,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上千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基本上大同小异, 以下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
庶不知,与此相关而数量要较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陈陈相因的情形亦复如此。如果仔细检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面的研究论着和教材, 就会发现它们基本上是按照一个统一的思路和线索,来解释马克思思想发展演变的,即认为它早期经历了一个“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这显然是哲学的党性原则和日丹诺夫式的哲学史解读模式的一种贯彻和体现。
我们知道,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仅仅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哲学史、思想史论着充斥着的都是这一观点,它把不同时代、不同着述中极为丰富、复杂的哲学思想统统抽象、归结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或辩证法,认为漫长的哲学史、思想史演绎着的就是这些派别之间此长彼消、交错斑驳的斗争史。现在看得很清楚了,这对于哲学史、思想史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误读和曲解!可以说是简单化的极至。
最近二十多年来,在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中,这种不深入思想内部认真分析、动辄简单划线和定性的诠解框架与批判模式已经被解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解释思路;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领域,在这一问题上却未见有认真的反思和省察。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只能有这样一种解释?或者说,这种解读模式是不是惟一适合于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解释?事实告诉我们,随着对马克思原始思想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一大批早期文稿及其相关文献被发现和出版,使得其思想发展的曲折过程和理论的复杂内涵更加凸现出来;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即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而言,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至多能说它只是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一种解释,而不是惟一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是它最后的避难所!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浅谈墨家兼爱思想论文
浅谈王船山的消费伦理思想论文
相关推荐:
下一篇:必要性和有限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