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分析,欢迎阅览!
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习惯于“超文本”的非线性思考,排斥独立的、逻辑的、理性的思考,消解了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给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难度。由于大学生处于“全天候”的网络生活状态,一旦离开网络他们就会非常不适应。庞大的信息量也使得大学生产生“信息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和辩证思维,给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造成巨大挑战,并引发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教育的接受障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力式微,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把关障碍网络化生存状态为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但网络宽泛的信息往往缺乏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同的价值观念又相互冲突和激荡,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不从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力式微。一方面,这些巨大的网络信息量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造成过多无关的信息影响大学生判断和选择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信息。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海量信息面前“守门人”的职能弱化,难以及时地剔除垃圾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无归责性使信息的传播可以随心所欲,逃避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再加上单向度的传统教育模式,致使教育客体的质量和传播都受到了严重干扰,让教育者对网络信息难以进行适度的“把关”并把教育内容“配送”给大学生。话语表达鸿沟弱化了互动反馈,引发教育双主体间话语衔接障碍网络话语不仅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媒介,更是大学生亚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以诙谐幽默的表达为特征的网络话语,简明扼要、个性十足,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和认同感远远低于大学生,对运用网络话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识更是不强。因话语鸿沟引发的教育双主体间的沟通障碍,使教育者难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而大学生则对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敬而远之,最终导致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再弱化。另外,与注重严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相比,网络话语表达则具有娱乐性、草根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这也使二者之间形成了不对称的话语体系。负面信息的滋生冲击主题教育,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障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状态对负面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可能,它不仅使大学生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更加影响主题教育传播的可控性。由于传播的自由化,网络世界常常会有民族分裂、极端情绪和低俗拜金等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甚至煽动“颜色革命”。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或者社会热点时,往往难以辨别海量信息的真伪,同时伴随着这些信息的负面情绪,又使网络极易成为情绪的发泄口并形成“群体极化”,严重污染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最终导致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大学生,对与负面信息所反映出来的“现实环境”不符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思考
提高教育主体的政治素养,降低“维稳”难度当前,国内外的政治思潮与文化思潮相交织,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错误观点相交锋。互联网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强化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大学生政治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首场被称为“维基革命”的“茉莉花”革命就是以网络作为动员青年的手段之一,致使突尼斯政权在短时期内交替更迭。因此,教育者要主动、积极地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扞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其次,旗帜鲜明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政治要求。提高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价值理性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信息选择和接收素养、信息解析素养以及信息再传播素养。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以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担负起构建和谐网络世界的公共责任。首先,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和接收过程中要有批判意识,不人云亦云,养成良好的上网用网习惯。教育者在这一环节则需要明确“把关”职责,把错误的信息在源头就拦截下来。其次,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网络技能提升,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解析能力,才能获取多渠道、全面和有效的信息,做到真实、客观。再次,信息的再传播素养要求大学生有自律精神,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教育者则需要将教育内容转换得含蓄有度、大象无形,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化。充分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感适应青年特点,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突出教育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息纽带。因此,开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多元化的生活实际、性格特征以及利益诉求。大学生普遍关心自身的就业、深造、恋爱等问题,教育者可以通过主题网站、微博和即时通讯等各种网络手段与他们进行沟通,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现实困难。另外,结合红色文化挖掘网络教育资源也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性阻力的途径之一。如湖南首档主旋律微电影原创大赛就是利用微电影的形式将抽象的教育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具体形象的影像。教育者不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播放这些红色主旋律的微电影,还可以组织大学生举办类似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感。追踪社会热点,挖掘事件的思想深度,突出教育实效性大学生除了关心与自身利益相关联的问题之外,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其解析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教育者可以利用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状态,对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使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大事件的同时,培养其政治敏感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另外,虽然网络有自我纠错的能力,但当一些网络事件升温之后,庞杂的信息传播异化、部分网民的起哄围观再加上网络情绪的极化,会非常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判断,此时教育者对事件的及时跟进将有助于把握热点问题的发展轨迹。通过对热点事件的表态,同时挖掘事件的思想深度,教育者则无需干瘪的说教,就能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科学把握网络话语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嵌入大学生群体树立交往互动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资质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线性思维,要求教育双主体树立交往互动的意识,建立符合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哈贝马斯曾提出过“交往资质”的概念,主要是指个体与个体在交往互动中所形成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要提高这种交往资质,首先需要改变“独白式”的惯性思维,挖掘和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潜能,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其次,在网络上创设基于生活、富于情感、注重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是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开放的话语模式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另一个主体,要有主体的自觉意识,发挥和使用自己的话语权,对感兴趣的话题和社会热点要主动积极地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身的主体性。注重网络传播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工具化传播技巧的运用是为了增强传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也需要教育者运用传播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工具化,真正将书本上死板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感性体验,最终内化为理性认同。在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各种错误观点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简单排除这些观点,而是辩证地利用它们的反面价值。教育者可以运用“两面提示”的传播技巧,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将利于和不利于己方的事实摆出,再通过驳斥不利于己方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大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的传播技巧可以帮助教育者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育正效果。
利用校园文化载体,促进历时教育与实时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落脚点。教育者通过分析校园网站、高校论坛以及学生微博等,把握校园文化动向,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带着体温”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者应通过整合网络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环境。通过利用建立在价值认同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育、民族自豪感培育和国家忧患意识养成。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国际视野中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感,也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柔性。
上文就是精品学习网给您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分析,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
关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径诌议及其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