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这里超生物性已完全溶解在感性中。”
李泽厚美学与现代心理学派
李泽厚使用的“内化”、“溶解”等词语,词义模糊不清。这里是不是受到了弗洛尹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本我”、“超我”、“自我”的影响?我们可以把李泽厚的超生物性理解成弗洛尹德的“力比多”。弗氏认为,个体人的人格结构有三个层次:本我、超我和自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尹德称其为“力比多”。“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另一方面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完整的人格。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本我”是非理性的,它是冲动的,时刻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使它无法直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而它就不得不潜伏在人的内心深处,运用其他的途径来变相地满足本我的欲望。这就是借助和社会价值观近乎一致的超我力量来满足。本我设法把自己乔装打扮,或用其他的物件来代替自己,潜藏在超我的领地之中。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矛盾的调和者、仲裁人。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李泽厚所说的在认知领域中,超生物性表现为感性活动和社会制约内化为理性,这里的理性可能就是弗氏所说的“超我”;在伦理和意志领域,超生物性表现为理性的凝聚和对感性的强制,这里的“对理性的凝聚和对感性的强制”就是弗氏所言的“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的“本我”;李泽厚认为,在审美领域中,“超生物性已完全溶解在感性中”,是不是就等于说“本我”﹙力比多﹚处于一种放任状态,它存在于感性之中,但又完全不同于感性,如果把“力比多”完全等同于感性,那么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就会被“架空”,前期主张的“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观点就会无处着落,无家可归。
结语
李泽厚先生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当代学术思潮的一个缩影,研究李泽厚的意义,主要是要洞察这位思想敏锐的哲学家,如何去利用先哲的优秀成果,阐述哲学当今的时代使命和社会意义。他的思想史研究和哲学美学研究相得益彰,相互交融,相互印证。这使他的美学思想具备了文化哲学的特点。既有文学的广度,又有历史的深度,还有哲学的高度。李泽厚第一次论证了主体性实践哲学或人类学本体论存在的意义,真正确立了主体性范畴在马克思哲学和美学中的地位。尽管他已经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但还没有充分展现出马克思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然而,他所着力研究的主体性和实践问题并没有过时,通过分析他的思想局限,必将有助于将主体性实践美学理论推向新的高度。这是发展中国当代美学的一条希望之路。
上文就是精品学习网给您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关于李泽厚美学思想的转型问题分析,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
关于奥康纳分析教育哲学思想探索所涉及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