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情感效应探究

2017-06-13 21:29:00

思想道德修养的情感效应探究如下

首先,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有深厚的情感。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以自己的爱感染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对自己职业有着深深的热爱之情,这是做好一名德育课教师的先决条件。这种情感不仅可以促进自身业务的提高,而且可表现为一种人格的力量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健康向上的积极影响。其次,教师要对自己所讲的理论有情感。德育课教师所所讲理论不仅有政治性、思想性,而且有知识性、逻辑性和辨证性。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观等问题。它和自然学科不同,我们讲授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其理论不是纯客观性、必然性的原理,更多的是认知性的理论、观点,必须进行是非比较和分析论述,以去伪存真。因为人是其主体,人的思想、认识、情感必然深渗入其中。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宣传的可信性与宣传者的人格特征,外在的仪表及讲话时的信心、情绪等有关,而这一切与教师自身的信仰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德育课教师对自己讲述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把把其作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仰。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其中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讲课过程中,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深入浅出,有效的指导学生,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信息的鉴别者。同时,把自己的这种情感带入授课过程中,讲课时真诚,而不是造作和虚伪;言之有理,而不是空洞的教条;理直气壮,而不哗众取宠和无病呻吟;让学生从你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人格中受到感染,从而得以鼓舞、引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即对党、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再次,教师要对学生有真诚的情感。

德育教师不是发号施令的指示者,而应是一个真诚地帮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促进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有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该真诚地对待他们”。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反思自省,进行自我教育。只有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才会感到教师的可敬、可信、可亲。在这种心理接近,感情认可的条件下,教师的要求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只有热爱学生,师生间才能心理相容。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情”,才能接受老师的“理”,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师爱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更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对学生将起到非同寻常的心理认同作用。可以说,它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健康的师生情感还极易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形成教与学互相推动的合力。教师是以培养人才为职业,职业生活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否则,这种教育就无法进行和维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尤其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大都是处于十八至二十二岁年龄段的青年人,他们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和平等意识,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如果我们强行灌输,其结果只能是教育仅止于知识层面,知识灌输一结束,教育也就完结,其”内化”的强度和力度都是十分薄弱的。甚至事与愿违,引起逆反心理,拒绝接受。如果我们教师带着真诚、信任和爱,以平等的态度与其共同探讨人生,探讨做人的道理,晓理导行,则就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使学生掌握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增加对非道德因素干扰的“抵抗力”,形成顽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最后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切实达到道德的知、情、意、信、行的统一,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最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

相关推荐: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策略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创新 

大学生思政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思考 

自媒体时代中大学生群体行为研究论文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