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策略

2017-06-13 21:28:00

这是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策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转向,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手段的抛弃,而是要注重“微话语”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1.“微时代”影响下的大学生行为特征和语言特点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重塑了社会的舆论生态,宣告了‘微时代’的悄然到来。”[1]“微时代”大体上有以下传播特点:一是信息发布和传播简单、便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传播消息;二是信息传播形态丰富、多样,传播模式呈现出复合升级态势;三是信息传播者的随意性,使信息“碎片化”特征明显;四是多种网络融合、信息平台多元支持,数字技术发展造就了传播活动的“无限中心化”、“扁平化”及“长尾效应”。“微时代”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这种“微”生活方式也已经或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文化、生活习惯甚至生活态度,也促成了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偏向于内容上的轻松活泼、表达上的多元对话和形象上的休闲舒适。与此同时,以微博为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语言’也因‘微时代’得以强势出现在网络之外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汉语中最有活力、最具有创新性,同时又最具有颠覆性的特色语言”。[2]大学生在“微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以下特点:力求通过短小、精练、轻松、诙谐、犀利、新潮的表达,使传播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同时采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图片、符号、数字、字母、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以及组合形式来代替冗长、晦涩、难懂的语句,形成形象性、快餐式和娱乐性的表达,使语言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更具有亲和力。

2.“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表征

(1)“微工具”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微博、微信、易信、来往、QQ、飞信等工具的使用上,目前,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微工具”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和即时交流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使用率达到了56.%,同时微信注册用户超过3亿,用户也突破了1亿,其他即时交流工具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微工具”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上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集娱乐、休闲、社交于一身,满足了人们在碎片化时间弱关系低强度的网络沟通需求。从大学生使用“微工具”情况来看,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拥有网络终端(台式电脑、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人均使用三种以上“微工具”。

(2)“微”表达的流行。“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正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促成了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和交流时偏向于精练、短小的语言表达,诙谐、俏皮的表情符号表达,犀利、新潮的网络流行语表达。形式上,呈现符号化(“:-D”表示“微笑”)、数字化(“52”表示“我爱你”)、字母化(“PLMM”表示“漂亮妹妹”)等;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十动然拒”表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语法超越常规(“V587”表示“威武霸气”)、表达口语化(网络拟声应答词“呵呵”、“哈哈”、“嘿嘿”、“切”)等;类型上,分为数字型(“7456”表示“气死我了”)、翻译型(“伊妹儿”表示“e-mail”电子邮件)、字母型(“BT”表示“变态”)、符号型(“TT”表示“流泪”)、同音型(“童鞋”表示“同学”)、新造类(“喜大普奔”表示“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等。

(3)“微阅读”的兴起。它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呈现出“快餐式”、“碎片化”、“消遣式”的信息传送与获取的特点。内容包括“微语录”、“口袋书”、“手机报”、“微幽默”、“微评论”、“微小说”、“微视频”等。有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的“微阅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和当代大学生“快餐式”文化需求,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二、“微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微时代”的话语传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大众化能够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也由于“微时代”的话语传播特性,即传者与受众的界限逐渐模糊,时间与空间不再成为交流障碍,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发表信息与观点,这种话语传播机制颠覆了传统媒体的霸权性表达、阐释和单方面把关、传播,传统媒体中专家、学者的权威性话语支配权受到削弱,这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支配权受到冲击

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畅通的话语渠道,大学生能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下自由表达。因此,网络新媒体应成为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重要阵地,它为我们在虚拟空间健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供了更加实用和高效的传播平台和载体。但新媒体的草根性和内容门槛不设限制的特点决定了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呈几何状、裂变式增长的海量鱼龙混杂的信息造成信息泛滥的同时也带来了真假难辨的困境;新媒体的自由开放性也使得它成为各种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斗争的重要阵地,同时也为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推行文化霸权提供了便利。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运用新媒体优势和掌握新媒体特点的话语体系,就会逐渐失去主动的话语权。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权威性受到挑战

新媒体的即时性使我们的教育更加便捷;多样性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碎片化”特点赋予了理论在传播过程中的拼图效应,更易于理论的普及;传播的“扁平化”使大学生以平等的心态接受教育;传播的“无限中心化”更容易使大学生在交流中共同学习和进步。然而,由于信息多元复杂,信息传播缺乏必要的监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较难把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也日趋弱化,其教育引导作用的发挥有所限制。因此,正确认识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不仅会用还要善用新媒体就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的时代课题。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与管理受到考验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挑战。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促进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但也为其他思潮或意识形态提供了发酵的温床,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交织而引发的社会性事件增多,突发性增强,而且不排除有些人“在一些事件中混淆视听,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会引发学生思想和舆论混乱,造成校园甚至社会局部的不稳定”。[3]这一切都会使得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复杂、多变且难以应对,使学生工作管理成本增加,教育难度加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的理念与策略

研究和探索“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放思想,采取新的思路和举措,开辟高校意识形态宣传话语的策略路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转向。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艺术,一方面要做到适应“微时代”的要求,力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之变;另一方面要在变中坚守好不变的原则,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不变,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不变,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不变。

1.理念转变:从说教灌输转为平等影响

首先,“微时代”形成了大学生有时代特征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他们不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严肃刻板的传统理论灌输,更倾向于轻松活泼、内容鲜活的沟通方式。教育方式从“一元独白”灌输到多元对话交流转变,教育主客体关系更倾向于从上下级命令式到平等对话式转变。其次,在“微时代”,大学生更喜欢快餐式的接受知识和学习形式。他们对大话、套话、空话嗤之以鼻,更喜欢形象鲜活、话语简洁、内容精悍的“微语言”话语体系。这样的话语体系“不是高高在上讲大道理,不是板起脸教训人,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文,读来可亲可近,可触可感”。[4]再次,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良作风的基础上,探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微时代”,随着形势的变化,个体权利意识增强,价值取向多元,各种社会思潮涤荡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肩负的任务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增强应对网民质疑和开展社会舆论斗争的能力,以积极有为的心态和持久的耐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5]

2.工具转变:学校搭建“微平台”,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者善用“微工具”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统一构建“微工具”客户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高校应加强社交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统一构建微博、微信等“微工具”客户端,积极开通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认证,并善用“微工具”进行信息发布、平等互动交流,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网络平台上来,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用“微工具”开展工作,积极开通微博、微信等“微工具”客户端,熟练使用“微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微工具”愿用、能用、善用,使之逐渐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当然,“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懂新媒体技术、技巧,而且还要懂得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新规律”。[6]切实了解网络舆论环境,掌握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行为偏好;把握新媒体特点,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方法,及时捕捉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3.表达转变:会用“微语言”,学会“微”表达

(1)做到“微”转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使用“微语言”,也就是大学生惯用的诙谐、轻松、直白的大众语言。“在群众工作中,正确运用群众语言,就架起了与群众交流的桥梁,找到了与群众交流的共同点,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7]只有经常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语言”与他们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才能真正掌握“微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大功效。

(2)“微言”有大义。在“微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要注重言语形式虽“微”,但内容不能微、思想不能微、影响力不能微。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微语言”的形式和特点来吸引青年大学生,但这些言论观点是明确的、是经过自己严密扎实论证的,见解是经过客观理性的讨论才提出的,对事物本质是具有深刻理解和独到阐释的。同时,注意语言有“微”的特性,才能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贴近”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并掌握使用“微语言”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微”表达的艺术。一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只为迎合学生话语需求而违背大政方针,要做到问题找得准、语言表述确切、传达含义不走样;二是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时不仅做到形式新而且做到内容与实际、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三是在进行舆论宣传和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推荐: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创新 

大学生思政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思考 

自媒体时代中大学生群体行为研究论文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论从性别视角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