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初中数学问题设置的常见误区和策略
笔者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九年级数学中心组的成员,参与了区级的历次数学听评课活动.这些课既有名师、骨干教师的展示课,也有青年教师的职称评审课,还有各个学校的教学评选课等,笔者在听取完各类各层次的课后,感觉有喜有忧,喜的是二期课改的理念已经渗透至我们数学教师的课堂中,忧的是这些课堂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课堂问题设置的不足等.本文拟从课堂问题的设置角度对笔者听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予以评析,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数学教师的关注.
一、重视数学问题设置的意义
笔者在教研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以至于学生思维价值不大,部分教师问题坡度设置不合理以至于学生思维有障碍,部分教师问题设置合理但是没有给予学生合理的思考时间等.所以我们需要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从中汲取成功经验,反思不足,以便于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叶澜教授曾提到“好的数学问题是驱动学生思维的有效载体,数学教师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是新基础教育的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如果能够设置恰当的问题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把握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不断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平衡教学内容的预设及生成关系,
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备课时设置合理的数学问题需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具备一定的思维价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教师的诱导可以发现问题解决的方式或者能够获得答案才是好的数学问题.
二、数学课堂问题设置的常见误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只有敢于质疑与思考才能够实现教学创新”.数学教学尽管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在遗憾中我们如果能够学会提出问题,就能够成为数学教研过程中引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纵观笔者的听课过程(教学片断根据听课过程记录如下),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的常见问题如下:
(一)数学问题指向不明确
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以便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活动课堂,提升课堂探究的实效性.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数学教师问题设置的指向不明确、含糊不清,以至于学生无法基于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思考及时作出回答.
案例1 《相似三角形判定(2)》课堂教学片断
师:如图,在△ABC和△A"B"C"中,∠A=∠A".根据边角边(SAS)判定条件来判断△ABC和△A"B"C"全等,还需要添加什么条件?
生:还需要添加条件:AB=A"B",AC=A"C",
在△ABC和△A"B"C"中,因为∠A=∠4",AB=A"B",AC=A"C",
所以△ABC≌△A"B"C".
那么△ABC和△A"B"C",是否还全等?(在刚才的板书中改写)
所以两个三角形仍然是全等的.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两个三角形除了是全等关系外,还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生:相似吧,因为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特殊的相似三角形.
(教师把刚才板书中的△ABC≌△A"B"C′中的“≌”改成“∽”.)改动后的板书:
在△ABC和△A"B"C"中
师:的确如此!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比值为1),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和创造.
那么对于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你们有什么大胆的猜想呢?
评析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学过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和判定定理1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如果脱离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本课时为了引入判定定理2的设置的问题很合理,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用已有的全等知识逐步的诱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猜想出判定定理2的内容,进而验证论证符合数学定理教学的模式.我们推敲授课教师的最后问句: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到底是什么?授课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呢?我们听课教师就课论课都知道他的教学期望是什么,但是如果学生给出三边对应成比例或者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直角边成比例等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师该如何处理?固然教师可以凭借教学机智解决问题,但是这里面就暴露了课堂问题设置第一个常见误区,即问题设置的指向不够明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