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重新认识心脏神经症的诊断治疗而言,该病症状多表现于循环系统而大多就诊于心内科,重新认识该病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19世纪60年代,Da costa在军队中发现了一组以“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头痛、焦虑不安”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并将其命名为“易激惹的心脏”,后人称之为“Da costa综合征”。其后Lewis等在英国士兵中发现了类似的临床综合征,命名为“士兵心”。自此该疾病受到了关注,不仅限于军队,在许多面对生活、就业及学习压力的其他人群,尤其妇女、学生中也发现了此病,被人们分别冠以“家庭主妇综合征”、“疲劳综合征”、“心脏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名称,最近经讨论正式命名为“神经循环衰竭”(Neuro circulatory athenia)“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或称“心脏神经症”(Cardiac neurosis)[1]。该病症状多表现于循环系统而大多就诊于心内科,重新认识该病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1 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心脏神经症属于躯体神经障碍中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并主要表现在心血管循环系统的一种病症。患者在心脏血管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基础上又发生了非特异性的但更有个体特征和主观性的症状,如部位不定的疼痛及异常感觉、症状的有无或轻重易受心理暗示作用的影响等,故本病的特征在于明显的自主神经受累,非特异性症状的主诉以及坚持将症状归咎于心脏循环系统。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常疑似心绞痛或偶尔酷似心肌梗死发作)、气短、焦虑不安、抑郁、失眠出汗等症状。有研究[2]发现半数以上的焦虑或抑郁患者首先就诊于心内科,原因就在于这两类患者对躯体症状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常远胜于情感症状,故而就诊不以焦虑或抑郁为主诉,而以非特异性的躯体症状为主。另外心脏神经症发病人群具有明显的人格倾向或性格缺陷。
2 心脏神经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心血管系统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其中自主神经起主导作用,通过交感和迷走神经相互拮抗、协调的作用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正常活动。由于各种刺激致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产生障碍、中枢神经功能失调造成交感神经张力过高(有的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而导致心脏血管功能异常,从而出现前述症状,甚至心电图有ST-T的改变。有研究[3]证实,症状发作时心脏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而并非交感神经张力过高。心脏神经症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尤其更年期更易发生,认为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参与了该病的发生。部分患者对肾上腺素类药物敏感,如静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心率增快明显且伴有难以控制的情感冲动,同时伴高动力循环表现称为“β-肾上腺能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多见于年轻人,其分泌或游离的内源性儿茶酚胺正常,而β-受体对刺激的反应性增高,故又称为“高动力β-受体循环状态”或“β-受体反应性亢进”。心电图可有心率快、ST-T改变甚至运动试验阳性。Friedman[4]等提出心脏神经症的病变部位可能位于中枢的下视丘,该处病变可导致焦虑状态并引起多系统的调节障碍。有研究[5]发现在伴有焦虑和抑郁障碍时,症状的发作均与中枢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功能障碍有关。中枢神经突触间的多巴胺和单胺类递质的改变也参与了该病的形成。
3 心脏神经症的诊断
根据心血管症状繁多、体征少而无特异性,以及未能找到相关的心脏病证据等特点,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由于本病缺乏特异的量化诊断标准,误诊和漏诊时有发生,正处于探索阶段的辅助诊断方法如下。
3.1 精神学定式检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