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央行治理下的风险导向审计(参考)

2017-06-08 14:13:00

小编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内容是央行治理下的风险导向审计,希望可以帮你们解决问题!

一、风险导向审计服务央行治理存在的问题

1.风险导向审计对影响管理层的治理因素关注度不足。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探索,各分支机构大多是从专项业务领域入手实践,关注点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成效方面,对组织治理状况风险性探索不够。从治理的角度看,管理层的风险也是影响基层央行履职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管理层管理能力强弱带来的风险隐患,体现为地方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支持诉求与货币政策执行中的统筹协调力;管理层自身遵守业务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带来的风险隐患,体现为是否要求经办员进行一些违规业务操作。这些因素尚未有效纳入专项的风险导向审计关注范围。2.部分风险系数标准化指标束缚了评估的客观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核心技术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进行科学量化。人民银行总行在2011年制定的《人民银行风险量化评估方法》中对风险评估值明确了评定指标,但结合实践看,部分指标值与管理措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比如,(1)“风险事件的影响分级”表对各级机构的“资金损失”分类。这一指标值对各级机构产生资金损失的风险等级进行了界定,但这个数值范围划分笼统,忽略了区域之间的经济总量差别,存在经济发达地区风险等级被放大的可能,产生不必要的风险关注点。(2)“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分级”表中“业务变更对原业务流程的改变、冲击程度”关于岗位人员调整带来的风险等级参考值。这项指标仅评估岗位人员调整人数可能带来的风险,未考虑岗位调整同时配合实施的管理方式的成效,评估结果可能具有片面性。3.长效的风险点维护机制不畅。在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期准备阶段,对业务管理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全面分析、甄别风险,直接影响了方案的科学性、现场审计结论、防范措施制定。实践中,对风险的甄别工作主要由审计人员着手,业务管理部门普遍处于一种“被动参与”的状态,新业务运行、治理模式变更带来的内部风险点信息无法有效形成一种固定、实时的动态更新模式,影响着审计人员对央行治理全过程的整体综合判断。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与内部审计转型要求尚存较大差距。基层央行现有审计人员大多是从原有业务部门中抽调组成的,虽然对业务环节的核查能力强,但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相对不足。尤其是转型实践探索中需借助一些高等数学知识或数理模型构建评估体系,基层审计人员在这方面常常会感觉到困难,在进一步深入上心有余而力不足,阻碍了内部审计转型步伐。

二、优化风险管理审计促进央行治理作用的建议

相关推荐:

论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环节 

论审计制度的信誉基础 

关于审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分析 

关于审计准则工作问题探讨 

关于我国审计公告制度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