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基础作为审计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起点,是整个审计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然而,目前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
一、审计理论基础的概念界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作为一种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审计实践活动就等同于审计理论基础呢?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基础理论之间又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尤其是对某一事物的概念的界定,通过与其相关事物的比较,在差异中寻找本质的区别,就更能体现该事物质的规定性。
1.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实践。根据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我们可得出,审计实践活动是审计理论的基础和来源,正是审计实践的不断丰富推动着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然而,理论的形成并不是实践的简单堆砌,而更需要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引导实践,并发现和提炼实践中存在着的有规律的东西,只有完成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理论才得以最终形成。因此,审计理论基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它体现了审计的本质,并不断地引导和推动审计实践活动的发展,促成审计理论的形成,从而为整个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支撑点。
2.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理论结构,即审计理论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程序,是一个按一定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其逻辑起点应是构成这一有机整体的最基础的部分,是理论思维的初始点,起着统驭全局的作用。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于1977年提出的审计目标起点论认为:任何领域的研究都要确定其研究的界限和目标,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应以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由其层层演绎出整个体系,其他审计要素都应围绕审计目标而展开。由此可知,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如果将审计理论体系比喻为一座建筑物,那么其基础部分就是审计理论基础。
3.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基础理论是指可以通用于任何独立审计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性的审计理论(如审计本质、审计职能等)。审计基础理论与审计应用理论是根据理性化程度对审计理论的一种划分,二者构成了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因此,审计理论基础是理论体系的根基和起点,而审计基础理论则是审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如果把审计理论基础比作是建筑物深埋于地下的部分,它支撑着整座建筑物,审计基础理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梁、柱等构成的建筑物的基本框架。
综上所述,审计理论基础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支撑着审计理论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根基与起点,是其他学科向审计理论转化的“关节点”。
二、审计理论基础的基本特征
由定义出发,审计理论基础的基本特征如下:
1.交叉性。作为其他学科向审计理论转化的“关节点”,审计理论基础本身就是诸多相关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在相关学科理论中,与审计存在本质相关性的部分构成审计理论基础,而该基础或其中一部分又同时构成其他相近学科的理论基础。可见,同一学科理论中可能包含着几个不同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而某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是多个相关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审计理论基础就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特征。
2.抽象性。审计理论基础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它属于一种意识,是人们辨别审计实践,并从中提炼出某些规律性的一种思维凝结。同时,审计理论基础的抽象性特征并不能否定其客观存在性。
3.独立性。审汁理论基础虽然支撑着审计理论体系,但它并不像审计基础理论那样属于审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虽然是审计理论的根基和起点,但并不等同于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起点。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审计理论基础,但作为理论支撑,审计理论基础在整个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其发展并不受制于审计理论的现状。
4.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审计理论基础也在不断地发展。每一个新学科的诞生,都丰富了这个“关节点”的内容。审计理论基础的动态性特征,决定了审计理论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审计理论基础的发展为审计理论提供了充分的营养,并成为其发展的动力。
相关推荐:
下一篇:关于积极推行绿色审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