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审既是实施审计项目的组织者,也是具体实施审计的当事人,对审计全过程的具体环节和操作细节都较为了解。
摘要:结合工作实践,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个阶段谈了如何做好主审。
关键词:主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
他既组织现场审计实施、审定工作底稿,还参与起草审计报告,同时又承接审计组长与审计成员、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联系;他不仅要具体办理审前准备与审后处理各项事宜,而且要把握每一个审计人员所审计的内容与结果。因此,主审的政治、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审计项目的质量。笔者就如何做好主审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审计工作总体来说可以分成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这三个阶段纵向贯穿了审计的全过程,横向涵盖了审计的各环节。要做合格的主审,必须从内部审计的各个阶段、环节入手,全过程地进行把握、协调、监督、检查。
一、从审计准备阶段入手,为实施审计程序打好基础
在审计准备阶段,作为主审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组织审计人员合理的人员结构及数量,能够保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任务并节约审计成本。目前,内部审计任务重、人员少是普遍现象。因此,作为主审在组织审计成员时,就应针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特点、结合审计目的,合理组织审计小组,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特点及所承担的审计分工。根据各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审计经验、受教育程度、协调沟通能力等进行权衡,使其组合能够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遇有特殊业务要求,可聘请相关业务部室及社会中介机构人员,从而确保审计项目的效率和效果,为审计项目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认真进行审前调查只有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才能保证以后阶段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主审在开展审计项目时,要做好审前调查,并详细填写调查记录。审计前调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在编制审计方案前,作为主审应选择恰当的方式(如,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座谈,现场观察,索取会计报表、电子数据等),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性质、组织结构、业务范围、人员状况、内部控制体系等进行初步了解。二是查阅以往的内部审计工作档案和外部审计结果。借阅该单位前期的内部审计工作档案,充分做到审计信息的再利用;搜集该单位前期的外部审计结果,做到审计资源的共享。同时,将前期发现的问题作为本次审计的关注点,可以很好地避免审计风险。三是搜集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行业资料,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内部考核等资料,并对前期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变化和变动,分析重要问题和线索,初步确立审计的重点、难点,为制订审计方案打好基础。
(三)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主审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应切忌过于简单笼统、内容不详细、分工不合理,这会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性,导致审计成本增加、效率低下。因此,应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本着重要性、谨慎性的原则,围绕审计目的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制订详细、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审计工作方案。方案的内容应分工明确、合理,确保每位审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结果要求,保证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是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效率的前提。
二、强化审计实施阶段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
审计项目的现场实施阶段是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合格的主审应做到,在审计组成员取证中给予指导,在汇总所有审计证据后进一步分析、复核,并对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加以复核、使用、管理,以保证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质量控制到位。
(一)汇总复核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用来证实审计事项、得出审计结论的凭证。只有依据充分的证据作出的审计报告和处理意见,才有充分的说法力,才能被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所接受。因此,在审计组成员按照审计方案分工,将搜集的审计证据提交给主审后,作为主审,应首先鉴定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并不是越多越好,应以能说明问题为限。主审应对每份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加以鉴定。检查证据是否充分,是否足以证明审计事项并形成审计结论;检查证据是否相关,证据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的,则予以保留,证据与被审计事项没有内在联系的应果断剔除;检查证据是否可靠,即证据是不是客观存在,有无歪曲事实的现象,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其次,分析、复核审计证据。对经过鉴定的证据还必须加以分析、判断,主审必须对相关证据从总体上加以归纳、分析、整理,使其条理化、综合化。通过综合,选出最适宜的、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一过程,能使审计事项从个别上升到全面、从表面跨越到本质,为建设性审计意见、建议的提出打好基础。
相关推荐:
下一篇:论如何做好专项审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