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精品学习网为您编辑的:“生物教育论文如何进行高考生物复习”,敬请关注!!
生物教育论文如何进行高考生物复习
一、复习教学建议
1、认真研究大纲、考纲以及近年来的高考试卷,把握高考的要求与动态。
对高考试题的研究,要注重把握命题的思路和精神实质,而不是高考试题的外在形式,更不能被高考试题中的某些不足牵着鼻子走。
比如:内容上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和小资料,即小字部分的内容的处理;二是选学内容的处理;三是教材、大纲上有要求,但考试说明未列入的内容的处理;四是新旧课程不同内容的处理;五是初中教材内容的处理;六是课外知识内容的处理等。
如何处理这些内容呢?
(1)有助于考纲内容理解的内容。
选修中选学内容:
原核细胞基因的调控的处理。学生在学习了基因结构中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后,为加深理解非编码区的功能,可结合大肠杆菌乳糖分解酶合成的过程。也助于理解微生物诱导酶的合成。
初中生物中的内容:
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理解植物的个体育
神经元的结构—反射及神经调节的理解
肾脏的结构功能与尿液的形成——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
(2)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选修教材中的内容:
细胞质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生产生活常识的拓展和了解.
2、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结构
以能力考查为主导,是高考的永恒主题,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没有基础知识,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当前的复习中存在着一种偏向,强调了能力,忽略了基础,甚至把课本都丢在了一边,沉于题海,训练所谓的能力。这样基础没有打牢,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以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能力,处理好试题中能力和知识的关系,是试题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那么,在复习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也是复习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2004春季高考卷分析突出体现了重视基础的特点:
2004高考春节高考是2003年高考的延续,共5道选择题,30分;简答题3道,30分。
5道选择题分析考查:第1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第2题,考查水分代谢;第3题,考查核酸的成分组成;第4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第5题,考查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3道简答题:第1题考查纯合体与杂合体,以及繁殖的方式;第2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第3题考查实验设计和结论的分析。
试题基本保持了2003夏季高考试题的特点,重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注意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其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
2004年春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卷)
卷I (单选 每题6分)
1 下列有关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组成
B核膜和内质网膜在结构上有密切的联系
C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中的蛋白质分子相同
D细胞膜中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不是静止的
2.下列关于植物的水分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都是通过气孔进行的
B.成熟区是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C.植物根系主要靠亲水性物质从外界大量吸水的
D.植物根吸的水分,大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小部分散失到体外
3.现有一待测样品,经检验后,对碱基个数统计和计算得到下列结果:
(A+T)/(G+C)=1 (A+G)/(T+C)=1 ,根据此结果,该样品
A.无法被确定是DNA还是RNA
B.可被确定为双链DNA
C.无法被确定是单链DNA还是双链DNA
D.可被确定为单链DNA
4.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倍体水稻含有二个染色体组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
C.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5.下列关于光因子对生物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只有在强光下小麦和玉米才能长的好
B.夜间用黑光灯诱捕的蛾类对紫外线敏感
C.日照时间的长短对动物的繁殖活动没有影响
D.光因子决定水体中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卷II
26.(8分)请填空回答:
小麦是自花授粉的作物,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农业生产要求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在个体间,年度间表现一致。为达到上述要求,小麦可以从生产田(麦田)留种繁殖,因为组成小麦某一品种的所有植株都是基因组成相同的_纯合体_(纯合体,杂合体),它们所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有_1_种,通过自交产生的后代,其性状表现_一致_。种植玉米却必需年年购买杂交种子,因为一般利用玉米F1代的杂交优势,杂交种是_杂合体_(纯合体,杂合体),其后代性状表现_分离_。 苹果是杂合体,在生产上通过_(无性繁殖(嫁接)_的方式繁殖,所以后代能保持其特性。
27.(15分)
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指出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答:
⑴── ⑵ ─── ⑶ ── ⑷ ── ⑸──
(.⑴光,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
⑵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⑶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和反应的介质
⑷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⑸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8.(7分)
为了研究胰腺的胰液分泌调节,某人从实验狗甲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该黏膜放入稀盐酸中浸泡,把过滤后的提取液注入实验狗乙的静脉,结果引起实验狗乙的胰液大量分泌,并由此得出“小肠黏膜中存在促进胰液分泌的某种物质”的结论。
分析这一实验与结论,回答下列问题:
仅根据上述实验能否得出该结论,为什么?
(不能
缺少对照实验,未排除稀盐酸的作用。)
如何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呢?
(1)知识的理解要到位。
没有对知识的理解,当然也就谈不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了。事实理解能量是一个基础能力,是其它能力发展的前提。高考的许多试题直接考查的就是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1]关于“基因突变”的概念,课本的表述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这个概念给我们的信息是,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原因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少和改变。这是对基因突变概念的表层的理解。如何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呢?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
●基因与DNA、染色体、碱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的含义是什么?碱基替换是否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如果不是,什么情况下性状会发生改变,什么情况下不发生性状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决定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可以是不相同的?) 碱基对的增添、缺少可能有哪些类型?分别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有没有考虑到增添或缺少的数目以及位点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
●什么时候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哪些细胞可能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基因哪些可能传递到子代,哪些不可能传递到子代?
●为什么基因会发生突变呢?这能够给你什么启示? (防止,应用)
●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普遍性,随机性,稀有性,有害性,不定向性)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的?这些特点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哪些现象?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只有经过这些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并与已有知识间建立联系。
例2.选修教材“发酵工程简介”中介绍了利用发酵工程原理生产味精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发酵→分离提取等步骤。我们往往只看到一个生产技术的介绍过程,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内容。如果我们围绕这个生产过程多作一些思考,那么这一内容马上就会变得非常丰满。我们可以作如下的一些思考:
●培养基的成分有哪些?这些成分分别提供了哪些营养素?(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和无机盐)这属于什么培养基?(液体培养基)配制培养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目的明确,营养协调,PH合适)
●为什么要进行灭菌处理?如果不进行灭菌处理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接种的菌种是哪些微生物?(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这些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是何种类型?根据什么来判断?如果要获得优良的菌种,你认为有哪些方法?(人工诱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
●在发酵罐的装置上,搅拌器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通入空气?如果溶氧不足会有什么后果?(会产生乳酸和琥珀酸)
●为什么要有冷却装置?在发酵过程中温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温度过高会给发酵过程带来什么影响?
●PH检测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发酵过程中PH会发生改变?PH的改变会给产物带来什么影响?(生成乙酰谷氨酰胺)怎么维持酸碱平衡?(加酸或碱调节,加入缓冲液)
●你如何判断发酵罐中发酵的进程?(出料口中的成分:芽孢在稳定期开始形成;变异衰亡期产生)
●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加料和放料有什么意义?(连续培养法的原理)
●从放料口获得的成分需要通过哪些步骤才能获得味精?为什么要加入Na2CO3?(中和,过滤,浓缩,离心分离)
这样,通过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把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相关内容都综合到了一起,可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促进对知识的应用,同时也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个实例贯穿了起来,形成了知识结构。
例3:呼吸作用的过程。
(2)知识的结构化、条件化和完备化。
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复习课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知结构完备化、结构化、条件化,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特定的问题时能迅速有效地提取知识,以解决问题。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在新课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建立认知识结构。教师应统领教材,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结构体系。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知识只有达到结构化,学生才能有效地提取信息,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善于抓住一些核心的知识内容,通过比较、归纳、联系将教材中不同地方出现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
★核心辐射
例:光合作用
抓住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光合作用需要光,主要吸收的是什么光?怎么证明合作用需要光?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光的强度,光照时间,光质)如何证明不同光谱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光是二氧化碳所必需的?
*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怎么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是哪儿来的?又有什么办法进行证明?
*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如果光合作用合成了淀粉,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
*叶绿体:叶绿体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成分包括哪些有什么特点?这些成分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分布与功能怎么联系?只有叶绿体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吗?(光合细菌)
*叶绿素光合作用中的重要色素。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叶绿素的合成与分解?(光,矿质元素,温度等)怎样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途径是怎样的呢?如果将一植物从光下突然移到暗处,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将一株植物突然不给二氧化碳,结果会如何?
*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选修)
*物质变化还有没有别的途径呢?(C4植物)
*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
光的影响:要求画出曲线(如果是C4植物呢?)
二氧化碳的影响:
矿质元素的影响(N、P、K、Mg)
例:糖代谢的途径,与其他物质代谢间的关系,代谢异常,代谢的调节
★穿线成珠
以某一生理过程或现象为线,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这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 N是生物体中蛋白质的重要成分,以“大气中的氮气→植物体中N→人体中氮→尿素排出体外” 为线条,可贯穿、联结以下的内容:
●大气中的氮气被转化为植物体可以吸收的氮的过程有哪些?
●什么是生物固氮?哪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配置什么样的培养基可以将固氮微生物从其他微生物中分离出来?固氮微生物的氮源、碳源、能源各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植物能利用大气中的氮气,而有些不能呢?从理论上有没有办法让小麦、水稻等不具有固氮功能的作物具有固氮能力呢?如果能实现,将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植物能吸收土壤中哪种形式的氮?通过怎样的途径被吸收?通过什么途径被运输?
●怎样证明氮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氮在植物体内能否移动?如果缺氮首先受到伤害的会是什么结构呢?
●氮在植物体内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植物体内合成蛋白质场所在哪儿?过程是怎么样的?合成的蛋白质类型受什么控制?
●人体消化蛋白质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消化后的产物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被吸收?
●人体吸收的氨基酸在人体有哪些变化过程?最终以什么途径形成尿素?形成的尿素是通过什么途径被排出体外的?
●人体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人体排出的尿素通过哪些途径被返回大气中去?
这样,把生物固氮、植物体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和运输、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质代谢、自然界中氮循环等知识都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知识链。
例:植物的生长过程
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条件,各种物质的变化—水量的变化、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有机物种类的变化,营养成分的变化,能量的变化)——植株(吸水方式的变化,运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种子的形成)
★归类比较
把分散的知识归类整理。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
例1.杂交、测交、自交、正交、反交、回交的比较。
例2.育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