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相互之间争夺顾客、抢占市场、超越对手,形成市场竞争行为。在民企与国企的兼并过程中,发展战略整合更加凸显魅力。
“战略”一词源于兵法,指战争、战斗,策略、计划。《左传》和《史记》,用“战略”一词指军事指挥活动。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不同利益和企业之间的商业战争,实际上也是一场虽无硝烟,却很激烈的战争。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相互之间争夺顾客、抢占市场、超越对手,形成市场竞争行为。在民企与国企的兼并过程中,发展战略整合更加凸显魅力。
企业并购战略说些什么事?
1.战略分析。主要目的是评价影响战略主体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确定战略步骤中具体影响因素的过程。战略分析,通过对自身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分析,制定企业愿景和使命,指明未来业务范围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企业提供长期的发展目标。
2.战略制定。在了解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确定本身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后,拟订、制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营战略方案,进行评价,做出决策。同时,围绕经营战略的要求,开展实质性规划,完成企业战略目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战略实施。通过一系列行政、法律、制度、经济的手段,为达到战略目标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核心在于正确性,关键在于有效性,成败取决于战略实施所具备的组织、人员、资金、技术等资源,各项管理功能有机组合,加以合理配置。
4.战略评估。战略的真正价值,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战略评估,将进一步辨明对外界环境的分析是否正确,制定的战略途径和手段是否有效,从中发现战略差距,分析偏差原因,根据变化环境,修改变化目标,使战略行动更好地与环境达到目标协调。
对于民企收购国企而言,战略整合显得至关重要。
双方并购过程中的战略整合,就是对原民企和国企拥有的优势进行整合,提高并购后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取得优势的支柱,没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是不可能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竞争力的培养,不仅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有关专长的培养来实现,也可以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这是非常有效率的一条途径。
如果被并购的企业战略,不能与收购企业的战略相互配合、相互融合,那么两者很难发挥战略的协同效应。只有在购并后对目标企业的战略进行整合,使其符合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才能使收购方与目标企业配合、融合,使目标企业发挥出比以前更大的效应,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并购以后,必须结合整个企业的战略,规划出目标企业在整个战略实现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对目标企业的战略进行调整,使整个企业中的各个业务单位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关联、互相配合的战略体系。
企业并购战略整合分析
国企在制定和执行发展战略过程中,常常存在几个误区:1.发展战略常常无法执行。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仅仅是领导者个人的蓝图,只是强权领导短期政绩的途径。2.战略目标制定得过大。国企老总喜欢把战略做得很大,没有摸清楚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战略与资源、能力的衔接出现脱钩。3.战略一味追求多元化。把十个鸡蛋放到十个篮子里,比把十个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更保险的思路,仍在蛊惑国企战略制定者。4.国企在制定发展战略之初,思路上首先考虑为政府负责,保持社会稳定,承担社会责任,非核心问题过于琐碎而分心,对核心竞争力产生破坏因素。5.战略设计没有人才支撑。公司没有战略设计人才,新产业不能按先前构思的时间表来实现。6.企业领导人更换太快。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战略的首席执行者多次被移帅,导致战略遭遇夭折的悲剧。7.企业文化没有保障。缺乏企业文化清晰愿景,使命观、价值观、凝聚力不足,缺乏有效激发员工的执行力。8.企业缺乏强有力的战略运作机构和组织。战略设计采用临时搭台的团队,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机构解散,人去楼空。
民企战略发展特点:我国民企发展历程,分为三次创业阶段。第一次,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到 1992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民企完成了创业初期的原始积累;第二次,从1992 年开始,到中国加入 WTO,国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致民企规模进一步扩大,涌现出一批大型民营企业,形成了各自的核心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第三次,中国入世后,民企按照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进行规范化运作,逐步走向国际市场,顺应全球化的浪潮。
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可将民企发展战略模式,分成市场机会式、资源基础式与核心竞争力式:1.市场机会模式。民企创业初期的成功,更多靠的是企业家的胆识和冒险意识,呈现以市场机会为核心,借助外部资源,迅速取得短期优势的发展。2.资源基础模式。在资源模式理论中,资源被视为企业进入市场并参与竞争的重要砝码。3.核心竞争力战略模式。核心竞争力包括:组织、制度、技术的学习与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属于企业战略模式的重塑过程。
相关推荐:
下一篇:关于厦门旅游业现状及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