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日北京朋友,今日和我一样,南下上海在复旦任职的 杨乃乔 教授引见下,我有机会观赏闽籍当代画家江雪曼的两个系列艺术作品,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单簧管学习要点。
一个是蛙系列,一个是皇历奖状系列。回上海工作已经5年了,说实在的,还没有正经看过画展,更不要说观赏这类号称前卫先锋的当代艺术作品。我是从事音乐美学教学与研究的,对音乐,哪怕是20世纪同样前卫先锋的作品,即便是还原成音响甚至于退回到纯粹声音陈述的,我都还可以凭借已有的经验去感受,即便是已有经验无从把握,我还可以在绝对临响的过程中通过直觉去显现形而上的意向存在。然而,面对这样的艺术作品,我真的感到陌生,在日常经验和艺术经验都趋零的状态下,我只能选择放弃。于是,转换路径用别种方式接近它,即我的标题所言:在凝视中通过异常的眼睛。
那天,去江的工作室与她见面,她问我看了画册后的感受如何?我回答很新鲜,因为我原来没有看到过,我知道她未必想听这样一种没有评价的评价,就像我的陌生经验是原发的那样,就我感性本身而言,与其说是一种虚构甚至于是虚假的眼球冲击或者视觉刺激,不如说是一种不可掩饰的经验置疑或者理念缺失,其结果,用一句俗语说就是视而不见。我很惭愧,在艰难承受甚至于忘我忍受极其刺耳音响与极其无序声音的经历中,也不至于听而不闻的我,怎么换一种感性对象就变得如此无能?以至于不可言说。这是我的问题。
我曾经这样设想这个问题,我猜测江对现代音乐的感觉,如果不作假的话,也应该是听而不闻。理由十分简单,因为她没有相同的经验。那么,能不能从美术与音乐退回到艺术底线,以类相同的经验乃至错位体认去编织我们之间的对话呢?似乎也有障碍。于是,我再一次选择放弃。与其不懂装懂说一些无关痛痒不伦不类的话,还不如直截了当回避对象本身,我脑子里蹦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叫做:形式抽象。无疑,这是一个背反式的概念重叠,形式是直观的对象,怎么会是抽象的呢?传统艺术理论这样告诉我们,艺术形式是对生活原型的抽象,面对这样的对象,凭借我们的经验去接近它,一旦发生共鸣,则生活还原,并因此得到精神愉悦。然而,恰恰就是在这样一个貌似封闭自圆的逻辑当中留下了这样一条小缝:形式在依赖附着寄生别的之前它果然是自生自在自洽的。有人把这种看法称之为先验论。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单簧管学习要点。
相关推荐:
中国佛教造像审美的现实性论文
论文技术规范及模板介绍
相关推荐:
下一篇:中职音乐欣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