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在西方现代文明下,中国的文人志士们纷纷从玄学思想和引经据典中惊醒过来,开始举起了经世致用大旗,下面是民国时期中国画创新的原因。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中国画,虽然有着悠久和灿烂的发展历史,但是到了清末已步入了耄耋之年,整个画坛呈现出了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在内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众多中国画家也积极探索中国画的新出路,明确提出了国画改革和学习西方绘画等主张,使中国画迎来了自诞生以来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创新。
民国时期中国画的创新分析
京派在观念上的创新
自明代以来,北京就一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更是中国画艺术的重镇。当时聚集在北京的画家们主要有吕徵、陈师曾、徐悲鸿、郑锦清、蒋兆和等人,他们之中既有长期生活在北京的本土画家,也有海外留学归来的新锐画家,因相关活动都在北京展开,所以被称为是“京派”。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京派画家们主要从理论方面对中国画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实现了中国画观念上的创新。
首先是“革命说”。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让整个文艺界都充斥着“革命”的声音。陈独秀和吕徵最先提出了中国画革命的口号。陈独秀虽然是一位政治家,但是却有着很深的绘画造诣。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他从文化革命的角度对中国画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画要具备一种革新的思想,彻底打倒以清朝“四王”为代表的守旧派,让中国画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吕徵则为这场革命制定出了粗略的实施方案:其一是对中国画的历史发展进行总结;其二是对西方美术进行全面的研究;其三是将两种绘画相对比;其四是在此基础上探求中国画新的发展之路。
虽然两人在具体内容和措施的论述上都比较宽泛,但是他们这种方向性的呼吁和倡导,无疑为专业角度的中国画创新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关推荐:
下一篇: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