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生成理路及现代境遇

2017-06-15 21:54:00

性。恩格斯指出,固然在宇宙演化的无限时间之内,自然向人类的生成是无条件的,必然的,但对人类所寓居的地球星体来说,人类的生成则是偶然的,是众多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无论是地球的公转和自传,无论是地球周围的大气层,还是地球表面林林总总的动植物资源、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都构成了人类生命存续的有限空间和条件。因此,人类生存的不是一个永恒自存的空间。在广阔的宇宙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之中,与其说它所生存的是有限的自为时空,不如说人类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寻求有限的存在之中的无限奇迹。否则,打破无限的时空中的有限链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将无所皈依。

其次,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论述了两个主要问题。其一,自然界无序运行中的人类生存。自然界整体运行中的有序性并不排除其局部子系统的无序性。对于人类生存的子系统而言,无论在何种意义上强调其实践的独立性,人类的生存都是地球生态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类固然不能躲避子系统的自发性破坏所导致的灾难,但却能通过自我的行为调节来保持实践对象系统在大系统中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二,人类个体存在的暂时性及其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人类的社会存在总是以个体的存在为前提。然而,无论是个体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都无法逃避其存在时间的暂时性。人类社会因而不可避免地只能在历史相继的系统中谋求其永恒意义。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形态的最终确立,任何个人或群体都无法奢想这一任务的彻底完成,而只有在人类的无限延续之中明确其自身的定位,探求其应有的历史意义。

三、突进与曲折:自然价值论对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误读和现代性困境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产生以后就在世界范围内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与其他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必须时时刻刻经受着实践的检验,而它的丰富与发展也离不开实践的推动。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在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历史进程中也面临着两大挑战,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发展中的曲折,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发展的现代境遇,即自然价值论对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误读与现代性困境。?

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考察人们在与自然关系上的得失,首先必须考察人们对于自然的价值观。长期以来,不少学人认为马克思缺乏自然价值论的观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和环境污染及生态危机的发生。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否构成了对自然价值论的否定呢?

应当承认,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关于自然价值的观点与他的剩余价值学说是紧密相关的。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中创造而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剩余劳动是与必要劳动对立统一的,必要劳动是工人用来满足本人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劳动。这样,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就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建设了现代经济,繁荣了当代社会,因而其积极意义和伟大贡献是不容诋毁的。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劳动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自然资源譬如水、河流、森林、矿产等,由于不是劳动产品,所以没有价值。马克思曾说:“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它们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是,只有借助机器才能占有自然力,而机器是有价值的,它本身是过去劳动的产物。”[2]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否忽略了自然价值呢?

首先,今天看来,认为自然力和自然资源没有价值虽然是片面的,但是在当时却具有实践的合理性。在农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极为有限,自然界完全有能力完成对人类生活生产废弃物的循环自净。自工业革命开始,虽然机器大工业对自然的改造向着史无前例的深度开拓,但是人们只是因袭农业社会对待自然的态度,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加之人们“征服”“统治”自然的主客体二分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因此人类尚不可能在社会实践意义的层面上实现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认可。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体系尚不能融合自然。因此,可以说,马克思认为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故而没有价值,乃是社会实践尺度、社会价值尺度尚未完成对自然价值领域扩展的反映。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的观念里,自然虽没有当时实践达及意义上的价值尺度,却具有不容忽视的财富尺度。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最终已明确认定了自然价值。这是至为重要的。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物质生产是剩余劳动的

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刻地阐述了作为财富源泉之一的自然界的价值意义。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物料,劳动把物料转变为财富。”[3]马克思也认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只有一个人一开始就以所有者的身分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4]当作为财富源泉之一的自然进入社会实践领域并已为社会价值体系接纳时,人们就会“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5]。这种尺度就是自然物身上与使用价值相伴而行的价值。如此,剩余价值学说所蕴藉的自然价值维度便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和确认。

在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现代境遇中,自然价值论对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误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发展中的曲折,现代性困境则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不容回避的难题。现代性在当代视域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无论现代性本身怎样歧见纷呈,社会实践却是问题的真正症结,也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发展最富有意义的向度。由于当代世界现代性的根本意义在于资本主义既无法走近传统社会主义,又无法摆脱对其自身否定的困境。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理论视域中,就现代性而言,它应当包含两层任务:其一为完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其二在完成第一项任务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解。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尤其是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便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发展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明确宣告了自己的使命在于实现世界的革命化。而共产主义的成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解,二为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和解。迄今为止,虽然苏东剧变使得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解因而也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和解的历史进程遭遇挫折,但是这仅仅是苏东模式的失败,而非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发展中的一时的曲折,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彻底失败。既然人与人的和解和人与自然的和解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互相制约,互为前提,那么在人类对自然的实践改造能力已较以往大为发达的今天,反思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与人的和解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和解的革命方案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以剩余价值为武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不可摆脱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虽然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化和资本主义的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但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视角来看,它实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人与自然之间的无法摆脱的矛盾。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著作中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的双重路径的批判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矛盾的展开。其路径之一为资本主义绝对地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和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之间的矛盾;路径之二为生产力和消费力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寄希望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激化,实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来促成人与人之间和解的历史进程的加速,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和解来改变人与自然的对抗的局面。虽然马克思的设想,特别是他悬设的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实践相去甚远,且马克思的环境哲学解构方案难免具有空想的成分,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解的辩证统一的思想却是当今的环境哲学的发展无法回避的必然维度。显而易见,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实现工人从资本奴役下的解放将仍然是人与自然实现和解的根本途径。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完全可以担当与当下实践对话的历史任务。而正是这一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在当代环境哲学发展中的独特的话语地位。

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6]。这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召唤。马克思设计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三位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解的未来图景仍然是当代环境哲学和现代性发展不可逾越的理论境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9.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以上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生成理路及现代境遇,愿您能写出优秀的论文。

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简析从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对近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双重境遇的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体系探析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校园法制建设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