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是一种关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交往对人的发展具有原动力的价值效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启示我们,在当代条件下,应立足实际,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积极建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交往模式,随着21世纪的科学技术蓬勃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发展也愈演愈烈的时候,那么人们在网络上的交往自由是否也遵循着马克思的交往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基本内涵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交往是马克思原着中一个重要概念,它作为人类社会变更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又是一个实践的、历史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的基石之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种族发展的意义上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行为,把交往与社会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交往范畴的界定
关于交往范畴的界定,可大致归结出两种重要的倾向:第一,是突出交往的客观物质方面,把交往看作是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力和成果的交换关系,这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意义上建立起来的。第二,是注重人们之间的精神(信息符号、知识、情感)交流、沟通和理解。第三在内涵方面,也明确地指出了交往的主体性和交互性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内容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交往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方式。人要存在和发展,必须与其他人交往,才能使自身置于更深更广的社会关系中,从而更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属性。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也认识到物质交往对物质生产发生的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他们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个人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没有个人发展和交往活动产生的关系,就没有整个的人类社会,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不过是人进入社会生活的一个自然的前提,而人的活动内容和生活的过程,则要求人必须同他人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