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种美学类型,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美学总纲。 下面是试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美学。
概况的说“以无为本”“崇本举末”从形神关系上讲,神本形末,又贵神不废形,于形见神。形即为实,神即为虚。从意象关系上讲,就是从象入意,意本象末,又贵意不废象,于象见意。象即为实,意可称虚。虚实关系最初、最根本的思想应该是老子哲学,这种“虚”的观念对于中国美学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从“有”到“无”不仅是六朝美学,也是中国美学的根本特征。首先,对形象之超越意味着在艺术表现上不是去追求对事物自身形象的描摹,而是要求选取最能表现虚之实,从实见虚,这又带来表现方法上的简易。因为具体的形象往往是繁复多样的,如果全盘复制,往往会使创作者自己主管的情趣隐没于对象之形中。
境界之“无”的根本特征是自由。这种意趣和庄子是一脉相承的。金丹元说:“我们说庄的精神是中国意境说的源头,庄子强调自由,强调求助于自我之心的‘游’,都直接催动着意境说的萌芽。”自由之境界。这是一种虚幻的仙境,是现实中没有的,诗人只是借它来表示现实世界的不可“托身”。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无”,是对现实“有”的超越。此“无”似乎直接来自于庄子。庄子的理想是:“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引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具体而言,“心之自由”对意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于三个范畴:清、远和逸。
“清”老庄皆讲体道之功夫,这是一种清净的状态。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庄子讲“朝彻”,通过外天下、外物、外生死,“而后能朝彻”。朝彻即“心境清明洞彻”。“清”不仅是境界,也是工夫。就工夫而言,指进达此境界所必需的涤除玄览之工夫,从审美角度看,这就是审美心胸论。审美需要“清”,只有心“清”方能目“明”,发现一个与现实存在不同的、审美的世界,此之谓“清明”。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试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美学。
相关推荐:
浅谈西方文明精神的生成论文
试论尧天舜日之颂论文
相关推荐:
下一篇:试论芥川龙之介的美学困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