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有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但是,过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
本文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现状,从地域的角度谈几点思路。
就地就业 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应首先保证在当地农业生产正常化和农产品产出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不能以牺牲我国粮食生产为代价。
要保证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分流的合理性,首先必须要保证的是农村生产集约化、机械化,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土地收入,使撂荒打工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留在当地参加农业生产,并获得合理的较高收入。这就要在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细加工,发展特种特养等高效农业的基础上,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防止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带来农村社会生活的动荡,避免可能出现的“荒村”现象。同时,它还有利于打破城乡阻隔和工农商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应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改造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工作来抓,作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国家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发展农业产业较大的倾斜。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贷款力度应有所加强,鼓励农民承包土地,并进行精细化生产,扶助农民自愿的种植高效农作物,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以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周边地区联合起来,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产业群落,以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就近就业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行农业产业化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但受地方资源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必然还会有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大中城市就业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已经引起不少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关推荐:
下一篇:论合同制度的生存逻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