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中国信贷市场匹配机制的再设计

2017-06-04 16:01:00

种现实的、直接的约束。

3.从信贷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的特征、交易对象和交易制度看,这并不是市场化的信贷市场,信贷只是财政体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计划管理的银行信贷市场匹配过程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整个匹配过程在“看的见的手”的控制下进行,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导向性,市场双方的参与者都接受计划指令。

四、市场化转型下的匹配机制研究

1998年以后,我国的信贷市场由计划管理向市场化管理转型,而这正好符合了双边匹配理论运用的前提——市场的存在。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信贷市场存在两种匹配机制,分别对应于目标客户信贷市场和非目标客户信贷市场。

(一)目标客户①信贷市场的匹配机制研究

各家商业银行对目标客户趋之若鹜,竞争激烈,由此导致目标客户信贷资金供给相当充足,目标客户的资金需求随时能够得到满足,基本不存在信贷配给的情况。同时,由于资金供过于求,资金价格(利率)相当低,通常达到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基准利率或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

基于此,目标客户可以直接向其偏好排序清单中的第一选择银行提出申请,若该银行接受申请(概率相当高),则通过“绿色通道”及时审查;若遭拒绝,则进入其偏好清单中的下一个选择或第?N?个选择,具体由目标客户自由选择,直到整个“求婚”过程结束。

上面描述的实际操作过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对一双边匹配算法,采用的是企业“求婚”的递延接受程序。根据Gale和Shapley(1962)的证明,该匹配结果是稳定的,并且是企业最优稳定匹配。因为企业总能够得到它第N个选择银行提供的融资,且利率相当低。二)非目标客户②信贷市场的匹配过程

对于非目标客户信贷市场,市场参与双方存在大量的博弈行为。因为在信贷市场上,银行和非目标客户作为不同利益的市场主体,是一种委托——代理人关系,两者在信息上具有不对称性,作为借款人的非目标客户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因此,非目标客户的信贷申请对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银行在做出贷款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信贷业务的预期收益与风险损失之间的关系,并且客观上要求信贷决策者对每一笔信贷业务进行深入调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推荐:

论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周期融资结构分析 

论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创新 

关于金融信息化的战略思考 

关于一体化投资效应问题研究 

关于高校贷款的风险监控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