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货币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7-06-04 16:01:00

本文讲述了关于货币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摘要:货币流动性用M1与M2的比例来表示,它反映了现实购买力和潜在购买力的比例。货币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首先,世界各主要国家执行的低利率政策是造成当前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其次,各国 金融 机构信贷创造力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动力;最后,全球金融衍生产品的 发展 又进一步放大了国际货币的流动性。同时,作者就市场货币流动性过剩对 中国 经济 造成的 影响 ,提出了破解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过剩;政策

一、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当前全球资产价格的“非理性”高涨,最有效的解释就是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流动性泛滥 问题 , 目前 ,大量的国际流动性货币正在国际不同的资产或资本市场上、不同的区域循环流动,不同市场体系下更是如此。也就是说,全球货币数量远远超出货币需求,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那么造成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什么呢?

1.世界各主要国家执行的低利率政策是造成当前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根源。美国在“911”以后,美联储为使美国经济复苏,长达两年多的时间一直保持1%的低利率,两年多的时间美元的宽松流动性,也造成了现在的亚洲美元、欧洲美元、石油美元不断地膨胀。另外,日本十年的零利率政策及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使手中有钱的日本人在全球的投资非常活跃。欧洲长达五年的时间保持在2%的低利率,直到去年年底才上升了25个基点。同时,低利率政策为对冲基金等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使得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的内循环,转而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从而不断推高全球资产的估值水平;而这种全球资产价格的上涨,不仅刺激了固定资产的投资需求,也提高了抵押质押品的价值,进而使得银行不断放大对投资者的信用,更多的资金进入了投资、投机市场,推动着全球资产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高涨。

2.在全球外汇储备有望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各国金融机构信贷创造能力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动力。从目前来看,世界各主要国家金融机构信贷创造能力依然强劲。在美国国内信贷增长当前仍然保持平稳上升的情况下,使得全球出现了结构性的储蓄过剩问题。虽然随着美联储升息紧缩作用逐渐显现,美国国内金融机构信贷增长增速将会有所回落。相比之下,日本经济从2004年开始走出谷底,2005年经济进入明显复苏阶段;而欧元区经济进入2006年以来,同样出现了加快复苏势头,其金融机构信贷创造能力强劲,从而使 工业 国家货币性供应充足,货币流动性增加。

3.全球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又进一步放大了国际货币的流动性。作为金融衍生品的资产证券化技术,在把资产所有者的固定资产盘活的同时,也不断释放出了庞大的货币流动性,成为低成本借贷外又一个能够产生稳定货币流动性的领域。更多金融衍生产品的持续推出,为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和在公开市场的回购对冲增加了许多技术性难度,影响着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应。

4.全球经济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渠道。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经济的外向型特征变得更加明显,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不断积累,在国内消费市场有限或内需不足,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产或有价证券来为较高的外汇储备寻找出路。大量的亚洲剩余资金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又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及对冲基金等提供了相对廉价的资本,进而成为了全球货币流动性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二、中国市场货币流动性状况及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宏观调控,逐步摆脱了通货紧缩的态势,出现了市场流动性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特别是2005 年以来,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根据粗略统计,2004年为1 0711亿元,2005年为9 939亿元,2006年为19 225亿元。2005年第一季度末总体流动性同比减少8.4%,但2006年第一季度末却同比增加了9 286亿,增加幅度高达93.4%。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造成货币的长期超额供给。1998—2005年间,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详见表)。1998—2005年均EM1与EM2分别高达5.4和6.5。2006年上半年货币供应量M1和M2同比分别增长15.30%、18.43%,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4.30和2.76个百分点,但GDP增长率为10.9%,比2005年同期9.9%,仅有微弱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也仅上涨2.2%,货币超额供给的态势依然严重。

在流动性过剩的推动下,宏观 经济 运行中的结构性失衡没有明显改善,在有些部门还有所恶化。除了以速度上升的贸易盈余为表现的外部失衡外,投资和消费的走势差异也导致内部失衡有加剧的趋势。内部失衡的主要 问题 不仅仅在于消费增长过慢,更在于投资的高速增长。1月份投资消费比达到78%以上,如此高投资消费比例是不可持续的,它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下滑或者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调整期。同时,流动性过剩的必然表现就是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数据显示:2005年IMF全部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名义涨幅高达34%,同时IMF能源和金属价格指数分别上升42%和36%。2006年从铜到糖再到原油,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快速急剧上涨,有些已经达到 历史 最高点。铜已经突破8000美元/吨,原油价格一直在70美元/桶以上徘徊,二者均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黄金价格飙升至1980年以来最高点,730美元/盎司。虽然资产价格的上升是否会演变成资本泡沫还言之过早,但是,已经开始直接威胁到 中国 经济的稳定和健康。

三、减小货币流动性波动的对策

针对2006年来的经济运行状况,央行从年初起就连续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调节货币流动性,抑制国内经济过热现象。但是,其调节作用有时会由于总供求状况及其实际利率的变化而被大大削弱甚至抵消。可见,经济中的总供求状况及实际利率水平对货币流动性的变动有着举足轻重的 影响 。央行具体调控政策如下:

1.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调节货币流通量。2006年1-9月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6 800亿元,加快对冲市场流动性。同时,分别于10月、11月和12月发行了总量达2 500亿元的定向央行票据,控制部分 金融 机构贷款增长过快的态势。

2.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发挥利率杠杆作用。2006年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利率5.58%调高至5.85%。8月19日,再次同时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25%调高至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85%调高至6.12%。

3.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强流动性管理。分别于2006年7月5日、8月15日、11月15日和2007年2月25日四次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由年初的7.5%调高至 目前 9.5%的水平。

解决目前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除了继续加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提高准备金率以及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等手段外,适当扩大汇率波动区间是化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在一个较大浮动区间内,人民币汇率存在双向走势,这会给投机资金带来压力和风险,使其投机进出资金的成本和风险更大,从而抑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炒作。同时,加快城市化建设,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保障,消除居民由于医疗、 教育 、社保、养老等体系不完善的忧虑,实现消费的真正增长。

参考 文献 :

[1] 刘超.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原因 分析 [J].商场 现代 化,2006(9).

[2] 许文兵.流动性充裕—紧缩政策仍将继续[J].宏观经济,2006,(12):17.

[3] 聂兆祝.从微观主体融资行为变化审视银行业流动性过剩[J].金融参考,2006,(7):5.

[4] 王健君.货币流动性过剩威胁中国经济[J].了望新闻周刊,2006,(6):33.

[5] 朱庆.解读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J].上海经济 研究 ,2006,(10):13.

那么关于货币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论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差异比较分析  

关于金融的社会性及其伦理诉求  

相关推荐:

论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周期融资结构分析 

论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创新 

关于金融信息化的战略思考 

关于一体化投资效应问题研究 

关于高校贷款的风险监控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