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改变。如果 企业 和消费者在经济繁荣时刻的乐观情绪比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的悲观程度低,或者企业和消费者在经济萧条期间投资和消费更为谨慎,则可能产生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这些心里因素的形成可能归因为经济行为主体的风险态度,即大多数经济主体是风险厌恶者,而不是风险爱好者。而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是由于公众预期的非对称性造成的(2004,李国疆)。
(二)信贷约束效应
信贷约束与信贷需求之间相互作用,在经济繁荣时期,信贷需求旺盛,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水平,增强了对某些借款人的信贷约束,有效地限制了他们的支出水平,货币政策影响扩大;在经济萧条时期,虽然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市场利率、放松了信贷约束,但由于信贷需求减少,所以,并不一定引起贷款和支出的增加,因而,货币政策效应不明显。
(三)价格刚性
如果价格的下降时期比上升时期缺乏灵活性,货币政策将对实际产出形成非对称性影响,即价格刚性会造成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新凯恩斯主义者则从“菜单成本”,“工会垄断”等方面说明了价格在短期里存在价格刚性现象。
五、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启示
通过一些学者的分析 研究 以及对我国1993~2003年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说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因此,我们在进行反经济周期的货币调控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问题 。具体做法是:在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重用紧缩性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作为辅助;在反通货紧缩和促进经济增长时,重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运用货币政策时,要加大力度,微调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佳。
参考 文献
刘金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3
楚尔鸣.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 理论 分析[J].金融研究,2002.3
范方志,赵明勋.当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M].上海三联书店,2004
李南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于振玫.我国货币传导机制非对称性现象解释[J].上海金融,2003.5
那么关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论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差异比较分析
关于金融的社会性及其伦理诉求
相关推荐:
下一篇:对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