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关于世界金融宏观一体化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关键词:金融一体化 政策一体化
世界金融一体化中的宏观一体,是以国家政策为主体的一体化,集中表现为各国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这是世界金融一体化趋势形成的标志。
二战结束时,世界各国构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了一种在汇率制度、储备体系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协调机制。20世纪70年代,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后,虽然各国在选择汇率体制、制订金融政策方面有了更大的独立性,但各国所施行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和国际储备的管理与营运,都将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
1994年12月墨西哥由于比索贬值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最后导致了一场全球美元危机;美国公布提高短期利率,即引起世界股市暴跌;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最终酿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由此看来,我们经济生活中的“蝴蝶效应”也时有发作了。而整个世界承受和消化这种金融震荡的能力将对各国金融的发展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于是,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超越国家界限,从世界总体范围来观察和处理原本仅仅是属于一国的局部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对策。从而,金融政策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形势下,越来越超越一国界限,变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政策行动,金融政策一体化也就顺理成章了。其中最为显着的标志是:1999年1月1日,欧元(EURO)正式启动,国际间区域货币体系正式形成。
金融政策一体化趋势之下,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是一项重要内容。这包括大国之间的货币和利率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建立和实施涉及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以及企业治理结构和会计标准的国际规则和相应的透明度标准;同时制定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规范,督促包括私人部门在内的各国企业和银行界加以遵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加以监督,以减少引发金融动荡的隐患。鼓励新兴市场国际采取谨慎和有步骤地推进金融市场开放。
金融政策的一体化的过程来看,有主动与被动两个层面,从主动层面分析,属于国际金融领域的制度化范畴。这成为世界金融一体化趋势形成的标志。
一、主动的金融政策一体化
金融一体化是建立在金融自由化基础上的。这种金融自由化,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金融管制的放松,在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金融深化的努力。由于各国金融活动逐步自由化及阻碍资金跨国流动的障碍不断排除,各国国内金融日益融合在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大潮之中。于是,国际金融领域政策的主动一体化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这种金融领域的主动一体化又包括:
1.制订各国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
WTO有关金融服务的条款、IMF的宗旨与职责以及巴塞尔协议和七国财长会议是关于金融(经济)政策一体化的主动性、制度化协调行动及规则。在WTO、IMF、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条款的努力之下,当前的跨国金融活动,基本上是在相同的“游戏规则”下,采用相同的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筹资者。
而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立,尤其是欧元(它是不同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多边协议而产生的,属于主动的一体化的产物)运行后,欧元区各国在货币、财政政策上遵守共同标准,由欧洲中央银行发行共同货币,制定货币政策,兼建立超国家的立法的执法机构,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国际金融政策的一体化。如果分析加入欧元区的条件,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全球金融政策一体化的表现。
1991年12月,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峰会上签署了《关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之为《马约》。该条约规定,只有在1999年1月1日达到以下四个趋同标准的国家,才能被认为具备了参加经济货币同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t, EMU)的资格条件:(1)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三个成绩最好国家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2)政府长期债券的利率不能高于三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2个百分点;(3)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得超过3%,累计公债不得超过GDP的60%;(4)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前现年汇率一起在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规定的幅度( )内波动,中心汇率没有重组过;(5)该国中央银行的法则、法规必须同《马约》规定的欧洲中央银行的法则法规相兼容。通过这些规定,在我们看来,欧元的启动,既是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金融政策一体化的典型表现。
从世界范围内来说,通过制度化协调已在全球反通货膨胀(紧缩)、降低利率、迫使美元贬值、日元升值以及稳定全球主要汇率(美元汇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1985年9月,美、英、法、联德和日本五国财长及央行行长仁义确定对外汇市场实行联合干预,迫使当时定值过高的美元贬值。2003年以来,面对中国大幅度增长的对外贸易以及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以美、日为代表的国家也频频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事实上,这也是金融政策主动一体化的一种表现。
1995年西方国家在汇市上采取联合行动联手干预日元汇率,维护了“强势美元”政策,使美元兑日元从历史低点79.80美元一路回升。2000年9月,西方7国在各主要市场又合力干预欧元,促使欧元汇率在一定程度上攀升,令欧元一度大涨了5%。2002年以来,美元相对于欧元大幅度贬值,到2004年底,贬值幅度累计超过40%。美元这种大幅度贬值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世界各国也开始讨论对策。
一国金融危机出现之后,共同挽救危机的国际行动则既属于金融政策一体化的被动层面,也属于主动一体化的内容。因为在全球金融领域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不去共同挽救危机,危机将难以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共同行动起来挽救危机,也是金融政策主动一体化的表现。
2.制订全球银行业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
从微观主体考虑,全球银行业正在积极落实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资本充足比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必须达到8%,8%的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中,核心资本最少为4%)的规定,加强对各类金融风险的监管和防范(包括对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及衍生工具的风险),增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中国银行的大幅度发展,从单一国家对银行的监管来看,也要求各国加强政策的协调,共同监管,以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各国金融政策的一体化反过来又推动了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如WTO于1997年12月13日达成的“金融服务协议(GATS)”,要求成员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因此,未来国际金融领域的合作趋势进一步加强,大国金融的合作与协调将会重新引导市场发展趋势。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各国政策的趋同性强化,市场连动性的加强亦有利于政策的协同一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更加密切。
二、金融政策的被动一体化
1.单一国家货币政策的“溢出溢入效应”是被动一体化的普遍化体现
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是指国内货币政策没有或只有很小一部分作用于国内经济变量,相当一部分的政策效应溢出到了国外,从而使货币政策达不到预定的最终目标;溢入效应是指国外的货币政策会波及到国内,从而干扰国内货币政策达到预期的结果。有时两种效应同时起作用,致使货币政策完全失效甚至偏离预期目标。在各国货币金融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一国针对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货币金融政策不但会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这种影响又可促使其他国家改变其经济政策,从而将影响反弹到该国,即所谓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断下降,一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溢入效应”越来越明显。这种货币政策的“溢出溢入效应”,是全球金融政策被动一体化的典型反映。
2.“格林斯潘效应”,是全球金融政策被动一体化的间接反映
所谓“格林斯潘效应(The Greenspan Effect)”,或者说是美联储的影响力,简单来说是指,美国经济政治、经济走势、金融市场对全球的影响力。这种效应来自于贸易、金融和经济政策的迅速全球化,同时也来自于其卓越领导人的巨大影响(戴维 B.西西利亚等,2000[1])。而格林斯潘效应主要表现在:
(1)美国股市对全球的影响力――格林斯潘效应无处不在
2000年12月5日,格林斯潘发表讲话,对美国经济增长下降的情况表示关注,市场由此猜测美联储利率政策有望出现重大变化,并在明年做出减息决定。受此刺激,NADSAQ当天急升274.05点,升幅达到了10.4%。道指则上涨了338.62点,收报10898.72点。在美国股市的带动下西欧三大股市及拉美市场也均告上扬。其中,法兰克福DAX指数和巴黎CAC指数的升幅均超过了3%。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较前上涨2.3%。香港、东京等亚太主要市场也走红,其中恒生指数收市劲升了525.74点,报15098.95点。
另外,“摩根效应”也体现到这一点。在全球股票市场上,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的调整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力量,其各种指数调整的频率,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一旦风声响起,全球基金经理和股民都会绷紧神经,以防不测,股市或风声鹤唳,或随风而起,此种现象,被称之为“摩根效应”。
美国的繁荣持续得越久,其他地方的人们似乎就越发认为繁荣将会扩散。外国的股市趋于效仿美国的市场行情,信息技术股尤其如此。2000年4月以来,以NASDAQ为代表的美国股市出现调整,世界股市也基本上同步出现了调整。
IMF的实证研究表明,在1995年1月-2000年5月期间,美国技术股价格平均变动1美元就导致欧洲股价变动大约77美分、亚洲股价变动59美分和拉美股价变动44美分。
(2)美国利率政策对全球的影响
1999-2000年,美联储为抑制经济增长过热,及可能出现通胀的危险,连续6次提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6.5%。与此同时,欧洲中央银行也先后5次提高官方再融资利率。日本中央银行也于2000年8月结束实行长达20个月的零利率政策。(美联储在2000年3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欧洲中央银行则4次提高再融资利率;日本央行在2000年8月终于将从1999年2月以来实行的0.15%的隔夜拆借利率提高为0.25%,从而恢复到实行“零利率”之前的水平)。2001年1月31日,美国该月份第二次调低利率,受此影响,台湾、香港、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追随调低了利率。从2000年5月到2003年6月,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美国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从6%下调到1%,为1958年以来的历史最低。但是,面对持续的通胀压力与疲软的美元走势,2004年6月30日下午,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宣布提高联邦短期贷款利率25个基本点的决定,即将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1%提高到1.25%;同时提高中央银行贴现率0.25个百分点,即从2%上调为2.25%。这是美联储4年以来的首次加息。面对这次加息,鉴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有学者认为,这预计着“一个超低利率时代的结束”。
总之,在世界各国金融政策趋向一体化的过程中,不管是主动的一体化还是被动的一体化,世界金融一体化成为一个逐步削弱民族国家经济权利的过程。
三、各国金融政策和法制的趋同化
金融政策的一体化还表现为各国金融政策和法制的趋同化,主要表现在各国纷纷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法制建设,涉外金融法日益与国际金融统一法接轨,两者的协调度明显提高。例如,为了与 WTO 金融服务贸易制度接轨,各国纷纷对国内相关法进行“立、改、废”,使本国法与 WTO 条约的要求想一致。中国为履行入世承诺,于 2001 年底颁布新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就是典型事例。《布雷顿森林协定》每一项内容的修改,则牵涉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金融制度改革。又如,在跨国银行监管方面,由于普遍采用巴塞尔银行监管的原则和标准,各国银行监管制度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相似性;在证券业监管方面,国际证监会组织发布的文件和所从事的实践成为各国证券监管当局的行动指南,推动了各国证券监管制度的趋同化。
[1]戴维.B.西西利亚等:《格林斯潘效应》,北京,谢毅斌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4月。
参见罗伯特.塞缪尔森:《引擎故障》,《华盛顿邮报》,2001年1月18日(《参考消息》,2001年1月23日4版。)
那么关于世界金融宏观一体化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论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差异比较分析
关于金融的社会性及其伦理诉求
相关推荐:
下一篇:关于金融混业与分业的螺旋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