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可分配的份额不是社会总产品,劳动所得不是不折不扣的, 下面是收入分配理论及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
按劳分配具有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它反对凭借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否定不劳而获和少劳多得。其局限性集中体现在按劳分配中的平等权利是“资产阶级权利”,平等只是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上,不平等是以承认劳动能力差异的天然特权和同等劳动能力而因家庭人口不同带来的富裕差别而言的。
按劳分配理论中国化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分配关系问题,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指出:“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所面临的困境
(一)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悬殊、收入结构不合理
国际上普遍认为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个警戒线就会危机社会稳定。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0.5。由此可见我国收入差距已较大,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