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国学论文:浅议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希望帮助您提供更多想法。
一、审美文化中当代情结的提出与表现
审美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项。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一个文化转型,如从文化转型的过程来看审美文化这一子项,那么它不过是转型过程的一个方面,然而当我们从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接受等状况来审视,则当前审美文化的转型就不只是以一种变化可以说明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经历了一次革命,以至于当人们要言说它时,已不能简单地以审美文化中的当代状况来描述,而必须称之为当代审美文化了。
在启用“当代”这一术语时,它的涵义是指当前的时代,当下的、现时的状况之义,那么,审美文化必冠以“当代”来言说它的存在状况,根本上还在于它确有其自身的特殊内涵。如果我们结合到文学的情形来言说,则其特殊性在具体的“创作/传播”过程中有下述表现。
1、创作的准备阶段
作家创作的准备阶段是一个难以定性的过程。他对自己某一写作计划的酝酿、构思算是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对生掐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体验,他平时的阅读、交友,他平时与写作无直接关联的阅历,都可能对日后的创作产生这样那样、或隐或显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可能会影响到具体创作的过程都称之为创作的准备阶段。
在创作的准备阶段中,创作者是生活在一个由多种话语交织的“场”之内,或者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⑴。人是在由各种社会关系交织的网络中被定位的,因此人所感受到的信息就是由这多个方面而来,就此而言,过去与现在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但过去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是更倚重家族血缘的关系、宗教伦理的关系、政洽权利的关系等,而在今天则可能是新的关系在起作用,诸如在各种传媒的宣传中,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甫路必有丰田车”、“海尔,真诚到永远”、“星期日哪里去,仟村百货购物去”等。在这里,商业广告主要是在树立其品牌的知名度。我们看到的“真诚到永远”是对受众作为消费者的宽慰,可是“永远”更是在表达该产业集团将长久不衰的信念,从而使其牢靠感扎根在受众心目中,而这一意识是商品在商战中致胜的砝码。仟村百货是一家跨省的商业集团,在若干大都市建立了营销点,它的广告词以一种对话体来表达,仿佛是市民们家居生活的一个片断。作为百货营销企业,它的商点在装修方面追求档次,可在广告上又以土气的“赶集”来说,这其实是在投合人们的一种心理,即人们既要追新逐异,同时也对逝去的一种生活方式(诸如在乡村仍沿续的“赶集”式交易方式)有一种回顾和眷念,结果就是使人既感到它有档次,又感到它有几分温馨,在广告话语满足受众心理的同时,也就为其日后的销售服务工作奠定一个基础。而丰田的广告更是早已家喻户晓,已成为广告词中的经典。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广告话语实际上是商业行为的一个方面,在当今生活中广告的泛滥体现了商业的、经济的活动已愈益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如果说在传统的社会中较多地体现出政治、宗教及家族关系的影响,使作家的创作较多地表达那些方面的声音,那么今天的作家则生活在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中,即经济生活已从维持人生存繁衍的层次提升到了要从根本上改写人的价值观的地步。马克斯·舍勒将之称为“价值的颠覆”,这一颠覆并不是要否定价值的存在,而是要重构新的价值秩序。当我们说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的古训时,包含着一重意思,即作家是既有价值秩序的看守者,当价值秩序已变化时,那么作家在创作之前的工作的出发点也就会有所不同了。
2、创作活动的阶段
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每位作家的具体操作步骤可以有所不同,但作家的写作活动在物质形态上是“码字儿”这一点是共同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若干状况来说明。
在今天,许多作家已改用电脑来代替了纸、笔的书写方式,这一点在文学理论的角度上看不能提升到创作方法、艺术表现手法、写作风格等理论高度来认识,但如对其视而不见,以为就完全无关紧要也是不对的。至少,在纸笔的操作中,作者的写作是一种留下白纸黑字的行为,它是一种显得比口述方式更为庄重、也更持久的“字据性”的存在,作家在这一过程中的改动也都清晰地存因下来,虽然是使作者个人化的精神创造在物性显现层次上留下的轨迹。托尔斯泰在写作《复活》时,对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在法庭出庭时的肖像描写,先后易稿达20次,这些手稿至今存留在托尔斯泰纪念馆中。人们在纪念馆里观看大师因下的手迹时,也可以由此观看到大师生前创作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而在今天已有相当数量的作者改用电脑写作。在这电子化的写作工具面前,作者的修改工作大大简化了,他只需按动键盘就可以任意调动句子顺序,也可以随其意愿将自己不满意的文句清除。因此,在电脑的写作中,大多只是留下一个定稿,它是一个比较满意的成品,是把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都省去了的成品。作者在这一书写方式中,将会意识到写作的整个过程就元非是奔向这一最终结果。对于创作中的甘苦,由于缺乏一种物性记录的存留来强化感受,也就可能感到淡漠。更进一步来看,电脑写作中的宇句是体现为屏幕上的电子亮点,它是可以不留痕迹地抹去的,因此所谓的定稿也就在物性上失去了“力透纸背”、“一宇千钧”的白纸黑字给人心理上的威势,书写话语相对干口头话语的强势地位已有所减弱。
今天的作家当然也可以用传统的纸和笔来写作,只是当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出现后,它所体现的冲击效应是不管传统方式还有多少成分保留着的问题。就象书面文学出现后,也仍有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是以口头文学的方式来创作;就像印刷术普及后,也有许多文学作品是以手抄本方式来传播一样,书面文学和印刷术对于文学发展进程的影响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同理,电脑化写作也在今天显示出类似的影响。
3.文学传播的阶段
文学传播阶段可以是与创作同时,象即兴的、临时口占的诗词一类,当作者在对人词说其作品时,也正是他在“此刻”对作品的写作。不过更多的情形下,文学传播是后于创作的,但它又可能对创作的行为构成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论在文学上还是思想上的影响都是首屈一指的。对于鲁迅的创作,我们也较多地是从文学上与思想上来认识。这样做没有什么大的不妥,可如多我们能从一些中介环节来看鲁迅的文学创作,也许更为全面,即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鲁迅的文学贡献和恩想贡献是经由哪些生活事件作为契机,鲁迅的创作与他同代人的运作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何,鲁迅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写作中的焦点有何对应点,等等。譬如,书迅杂文的犀利就与当时他的论战的状况有关;鲁迅在好些小说中将希望的亮色留给青年一代,也与他的教师职业以及他作为青年人崇慕的榜样有关,在既有社会环境的“铁屋子”中,他唯有在青年人中间更能觅得知音。鲁迅的整个创作生涯中,20年代末是鲁迅创作精力最为旺盛,在创作技巧上也已成熟,而且思想也已磨砺得十分深刻的时朔。可是鲁迅在此期间有一两年相对沉寂,这倒并不是他自己不想写。他曾回忆说:“我在编集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的文字,篇数少得很……我记得起来了,这两年正是我极少写稿,没有投稿的时期。” ⑵o对于鲁迅来说,当时的报刊因主编或编辑卷入了文坛论战,好些人的见解与鲁迅相左,这使鲁迅文稿难以顺利发出,进而也就影响了鲁迅创作的积极性。同样道理,西方文学中19世纪是长篇小说走向辉煌的世纪,人们是以某一国度长篇小说的状况来衡量其文学成就,作家也是要有至少一两部大部头的著作才能在文坛建立声望。而在此期的美国文学则有些例外,美国文学是以短篇小说作为主流。其中缘由在于美国与英国是同一语言作为母语,而当时两国间的版权管理没有协调,有许多美国出版商就靠不付稿酬盗印英国小说来赚取超额利润,这使美国作家难以让著作出版还能获得合法报酬,他们转而以写作短篇小说到报刊发表的方式来从事创作。⑶从这些事例来看,作家在书房里的写作与社会息息相关,这不只是说他的写作题材源于实际的生活,还在于它的写作的旨趣、数量等也与社会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文学传播只是在发生学意义上晚于创作,而在现实的文学体制中,文学如何传播却要先在地影响作者写作时的情形。在当代文化中,文学传播有着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
从文学传播的具体方式来看,自从出版业作为一项产业或政府资助的产业以来,文学写作的成果是以正式出版作为标志,它以书籍、报刊等出版物的形式正式发表。可自从影视制作脐身于大众传媒以来,影视传播成了传媒的新宠,它集声、光、乐、影为一体,使信息显得生动而多彩。在影视的故事中,它往往要将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本,再用于摄制和播出。这本来可说只是各种传媒之间的信息再加工问题,可由于影视艺术的巨大影响力,往往是改编之作能使名气很大但与大众文化消闲相距较远的经典之作重新走红,如 80年代电视剧《红楼梦》的播放,使书店中该书的年销量猛增数十万套;它也能使确有阅读价值但影响不大的新作一夜成名.如电视剧《孽债》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早先印制了几万册.但销售势头滞缓,可当电视剧播放之后,不单原印数售馨,出版社又加印20万册也未积压。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创作当然要争取出版,但创作的目标似乎已盯在了影视改编上,文字的发表只不过是为影视改编作铺垫。人们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有影响,也不只是看它文字的作品,也要以他影视改编之作的状况作为重要参照。
再从当代文学传播的文化环境来看。文化的本性是要求体现出作者的创造性追求,也要满足读者的多样化的审美趣味,因此文学创作很难用一种划一的标准来说。然而,这种多样性只是相对于定于一尊的状况来说才有意义。在当代,信息爆炸体现在所有的文化领域,对于文学而言,即使是一个勤奋的批评家,也难以做到哪怕是粗略地浏览新近问世作品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在浩若烟海的文学新作中读到某一篇,则是带有偶然性的,读者阅读的心理空间受制手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容量。与此同时,由于信息传播已进人了电子时代,某一作品一旦走红,可以瞬间在大众传媒上作出介绍,马上覆盖到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得到公众的普遍瞩目,于是就可能有信息上的“马太效应”:越是杰出的作品就越有知名度,越是有暇砒的作品就越乏人问津,作品水平之间的毫厘之差,在传播中被放大为天渊之别。世界上的职业篮球运动员不少,而且近几十年来人数还有增长,但由于电视的播放效果,人们对美国NBA联赛的熟悉程度。可能高于自家门前的某一球队,而该球队在几十年前本是当地人家喻户晓的;对于美国NBA球赛,人们又是将主要视线集中到乔丹等顶尖人物身上。同样道理,人们对文学中的诺贝尔奖等世界级权威奖项的作家及其作品看好,其他人只能处在陪衬肌作为人奖者产生基础的位置,胜者获得全部,败者一元所有。在这里,百花争艳是被鼓励的,但花中之王才可享有成功者的美誉。这一情形对于作者创作的反馈效果,是使创作本身成为一种竟争,与文学活动中那种自由心态有着牴牾。
以上,粗略地从文学创作的准备、创作洁动本身以及文学传播的方面剖析了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些表现,对这些新的变化,理论领域不可能不作出相应反应。笔者在此不打算全面地论述该问题,只是在下文对理论反应中的“当代”情结的状况作出几点说明。
二、审美文化研究中“当代”情结的具体内涵
在审美文化研究中的“当代”情结,体现了情结一词的矛盾性。一方面,整个包括科学、人文科学、教育在内的观念文化,它要体现出时代变化的特点,而在其中的文学艺术则可以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是十分超前地鼓吹某一理念,成为一种先锋艺术,也可以是保留最为原始、显得土气的传统方式,在这原始氛围中展示出一片“净土”的风景。从事文艺工作、爱好文艺的人大多也正是因这一特性而对它情有独钟。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文化是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而社会的整体文化又被其中剧烈膨胀起来的商业文化的精神所模铸,这使得它的“净土”性质受到侵蚀。杰姆逊在中国作演讲时指出,“德国的古典美学家康德、席勒、黑格尔都认为心灵中美学这一部分以及审美经验是拒绝商品化的”,这一认识成了近代以来的一种共识,至少在艺术家、批评家的圈子中是这样来认识,以为在审美领域中贯穿
相关推荐:
下一篇:国学论文:浅析美学的现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