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中国 现代 思想家、 教育 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析为往圣继绝学。
1917-1924年梁漱溟执教于北京大学 哲学 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其主要着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在现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独行而着称,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梁漱溟是儒家,有人说他是佛家,有人说他是哲学家,也有人说他是思想家……无论是哪一种评价,如今,我们都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特质”。艾恺说:这种可以融合多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正是典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而梁漱溟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我不是一个学者”。他的一生始终关注两个问题: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当人生问题要解决的时候,他便深入佛理,需求解脱。当社会问题突显的时候,他便走出房间,放弃佛学研究,奔走社会,寻求救国治世之道。
梁漱溟在一生中曾多次谈及自己的思想变迁,从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说法颇一贯:“我常常说我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三期,其第一期便是近代西洋思想这一路。从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第二期。从印度出世思想卒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便是第三期。”
梁漱溟作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纷乱、民生涂炭,东方化对于西方化步步的退让,西方化对于东方化的节节斩伐,表现出的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更是他转变的直接动力。五四运动“全盘西化”彻底否定、摧残中国文化,当他看到当时影响最大的《新青年》杂志连番发表激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时,他回忆说,仿佛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了,而否定了自己的文化的那些人“不感觉到痛苦;仿佛认为各人讲各人的话,彼此实不相干;仿佛自己被敌人打伤一枪,犹似若无事也。而我则十二分的感觉到压迫之严重”。 1920年夏,北大校长蔡元培赴欧洲考察教育,北大举行饯行会。会上多人讲话提出,蔡元培可将中国文化优越的地方介绍给西方,同时也将西方文化优越者带回中国。梁漱溟当即质问:“诸先生今日的说话颇似耐听;但不知东方文化中有什么可以介绍给西方去?”
相关推荐:
下一篇:论中国道文化之道可道非常道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