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儒家学派思想传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大学》开篇处“子程子曰”中本已明确指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以下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定位大学的理论功能。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学界围绕《大学》思想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存在争论,所以仍然有必要找到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
从“初学入德”这一评价来看,《大学》篇应当着重于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表述;从“为学次第”的评价来看,《大学》篇应当具有方法论的理论价值。也就是说《大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授人以渔”。其重点并不是要详解思想内容,而是如同一本工具书或者说概述,使后人只要研习此篇就能够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主体脉络和进学方法。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可以从《大学》文本中寻找答案。
理解《大学》的关键在其首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揭示出儒家学派的进学的重要方法或者说思路:从个体的道德体认和实践开始,通过道德观念的普及,实现大众道德实践的至善目标。尽管对于此句向来有许多种解释,但是,本文认为“ 万变不离其中”,从儒家学派治学目的来看, “明明德”是道德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过程,“亲民”是道德观念与民众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止于至善”则是不断推进前面两个过程以达到天下大治的政治目标的过程。“明明德”与“亲民”都是可以具体操作的,而“止于至善”却是一个渐进和接近的过程,难以准确衡量。因此理解《大学》的明线是 “明明德”与“亲民”,也就是下文中所说的“明明德于天下”。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定位大学的理论功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试论芥川龙之介的美学困惑论文
浅析技术行政视阈论文
相关推荐:
下一篇:苏诗山胡考论文